首先,陈皮与橘皮实质上是同一物品,橘皮是药典中的正式名称,而陈皮则多用于两广地区,特别是广东新会出品的陈皮,被誉为广陈皮或新会皮。陈皮擅长行气,主要调理脾肺气滞。
中药中有“六陈”之说,指陈皮、半夏、枳壳、麻黄、狼毒、吴茱萸这六种陈放后的药材效果更佳。这是因为这些药材性燥,陈化后能行气祛病而不伤正气。值得一提的是,麻黄在煎煮时需先煎去沫,因为其沫可能令人烦躁,但陈麻黄则不会。
再来看橘红,它并非橘皮,而是化橘红。化橘红来源于化州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外层果皮,以其长于燥湿化痰的特性而著称。其品质与功效得益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化州市部分地区的特殊土质。
此外,陈皮与青皮虽同为橘的产物,但采摘时间不同。陈皮取自成熟果实,而青皮则是幼果入药。两者入药部位相同,但采收时机差异造就了不同的药效。陈皮与青皮虽同为橘的产物,但功效各异。陈皮主要作用于中上焦,擅长理气健脾,其功效较为温和。而青皮则主要作用于中下焦,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其作用较为峻猛。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陈皮、青皮与枳实、枳壳来源于同一种属,但因种植差异,其性质和功效也有所不同。在治痰剂方面,使用橘红的方剂有二陈汤、涤痰汤、导痰汤、贝母瓜蒌散和半夏白术天麻汤;而使用陈皮的方剂则包括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定痫丸和止嗽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贝母瓜蒌散和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方歌中明确提到了橘红的应用,这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