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母、芪母、蚔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此外还有女雷、女理、儿草、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水须、苦心等别名,均见于古代医籍。
根茎类知母,这一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尔雅》中又被称作荨、莐藩。它的别名繁多,如大芦水、兔子油草、蒜瓣子草,以及羊胡子草、马马草等,均彰显了其在古代医籍中的独特地位。知母的根状茎横卧在地面上,覆盖着许多黄褐色的纤维,而其下方则生长出众多粗壮且长的须根。其叶片基生,丛集而出,线条形,长度可达5至70厘米,宽度则在3至6毫米之间,质地稍硬,基部则扩大成鞘状。花茎则直立挺拔,高度约为50至00厘米,上面生长着鳞片状的小苞叶。其穗状花序既稀疏又狭长,每簇通常有2至3朵花紧紧相邻。无花梗或有极短的花梗,其长度仅约3毫米,且顶端带有关节。花朵的颜色为绿色或紫堇色,非常美丽。其花被片共有6片,呈宿存状态,并排成两轮,形状为长圆形,每片长度约为7至8毫米,特征是有3条淡紫色的纵脉装饰其间。同时,花朵中还包含3个雄蕊,它们的长度比花被片要短一些,紧贴在内轮花被片的中部位置。值得一提的是,花丝非常短,并配备了丁字药,这一结构使得花朵更加独特。子房的形状近似圆形,内部有三个室,而花柱的长度为2毫米。蒴果的形态为长卵形,长度在0至5毫米之间。当它成熟时,会沿着腹缝的上方位置发生开裂,每个室内通常包含至2粒种子。这些种子的形状为三棱形,两端尖锐,颜色为黑色。整个植物的花期跨越5月至6月,而果期则从8月持续到9月。
这种植物主要生长在向阳且干燥的丘陵地带,以及固定的砂丘上。其分布范围广泛,涵盖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多个省份。
在处理这种植物时,通常会先拣净其中的杂质,然后用水进行冲洗。洗净后,将植物润软,再切成薄片并晒干,这样就得到了知母。如果需要制作盐知母,那么需要将知母片放入锅中用文火微炒,同时喷淋盐水,炒干后取出并放凉。
在古代的医药典籍中,也有关于这种植物的炮制方法的记载。例如,《雷公炮炙论》中提到,在使用知母时,需要先在槐砧上细锉,然后焙干,再用木臼杵捣,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铁器。《纲目》中也提到了类似的炮制方法,并指出在使用时,应挑选那些肥润且内里呈白色的知母,去除其上的毛并切成片。此外,根据不同的需求,还可以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来引导药物的作用方向。例如,若需要药物上行,则可以用酒浸泡并焙干;若需要药物下行,则可以用盐水润湿并焙干。
这种植物的性味特点为苦味和寒性。在古代医药典籍中,对其性味的描述有所差异。例如,《本经》中记载其味道苦且寒,而《药性论》则认为其性质平和。此外,《日华子本草》提及它的味道苦甘,而《药品化义》则描述其味道微苦略带辛味。
这种植物主要归入肺、胃、肾经。不同的医药典籍对其归经的描述也不尽相同。例如,《珍珠囊》指出它主要归入肾经,而《汤液本草》则认为它同时入足阳明经和手太阴经。另外,《本草经解》进一步指出,它还入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
这种植物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它具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以及小便不利等症状。此外,它还能清热泻火除烦,与石膏配伍使用效果更佳,如白虎汤中所用。对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该植物同样显示出良好的清肺化痰止咳效果,常与贝母同用,即二母散。此外,它还能滋阴降火,常与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可用于治疗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状。同时,它也能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对于阴虚消渴症状有显著疗效,常与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如玉液汤。在具体应用时,可以根据不同症状选择合适的配伍,如高热烦渴时配生石膏,肺热咳嗽时配贝母,阴虚之发热、盗汗时配黄柏、地黄等。《本经》记载,这种植物能主治消渴热中,消除邪气,减轻肢体浮肿,促进水液代谢,补充体内不足,增强气力。《别录》进一步指出,它还能治疗伤寒、久疟引发的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气,以及风汗内疸等病症。陶弘景认为,该植物对于热结和疟热烦有显著疗效。《药性论》则提到,它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以及生产后蓐劳等病症,并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日华子本草》记载,这种植物能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张元素指出,它能凉心去热,治疗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缓解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等症状。王好古认为,该植物不仅能泻肺火,还能滋肾水,治疗命门相火有余的病症。《纲目》中提到,它还能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等。《本草求原》进一步指出,它能治疗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盗汗、遗精、痹痿、瘈疭等病症。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不宜服用。《别录》指出,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腹泻。《医学入门》强调,对于肺中寒嗽、肾气虚脱且无火症尺脉微弱者,应避免使用。《本草经疏》认为,阳痿、易举易痿、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以及肾虚溏泄等证候的患者,不宜服用此药。《本经逢原》提醒,外感表证未解及泻痢燥渴者禁用,脾胃虚热者误服可能导致腹泻减食,因此虚损者大忌。
针对伤寒邪热内盛,导致齿牙干燥、烦渴引饮、目昧唇焦的症状,可以使用知母、石膏、麦门冬、甘草和人参,以水煎服。(《伤寒蕴要》)对于温疟壮热、食欲不振的情况,推荐使用知母、鳖甲(炙)、地骨皮、常山、竹叶(切)和石膏(碎)。将以上六味药材以水煎煮,分三服,服用期间需忌蒜、猪肉、苋菜、生葱和生菜。(《延年方》知母鳖甲汤)针对火冲眩晕、昏厥倒仆等症状,尤其是脾阴不足者,可尝试知母、黄柏、黄芪和当归身,以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补血汤)对于消渴症状,建议使用生山药、生黄芪、知母、生鸡内金(捣细)、葛根、五味子和天花粉,以水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若出现气虚劳伤、面黄肌瘦、气怯神离等症状,推荐使用知母、黄柏、人参、麦冬、广皮和甘草,以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参冬饮)对于肺劳实热,伴随面目苦肿、咳嗽喘急、烦热颊赤以及骨节疼痛、乍寒乍热等症状,可以采用知母、贝母(去心膜)、杏仁(去皮尖并炒制)、甜葶苈(略炒)、半夏(汤泡七次)、秦艽(去芦)和橘红各一两,以及甘草(炙)半两。将这些药材细切后,每次服用四钱,加入一盏半水,姜片五片,煎煮至八分,然后去除药渣,趁温服用,不拘时候。(《济生方》二母汤)
针对肺家受燥引起的咳嗽气逆,可以尝试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和地骨皮,以水煎煮后服用。(《症因脉治》知母甘桔汤)
若孕妇出现子烦症状,且因服药导致胎气不安、烦躁难卧,可以使用知母一两,洗净后焙干研末,与枣肉制成弹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用人参汤送服。需注意,医者若不识此病,误作虚烦治疗,可能会损害胎气。
对于痰嗽症状,可以使用知母和贝母各一两,研成细末。再加入巴豆三十枚,去油后研匀。每晚切生姜三片,蘸上药末后细嚼咽下,随后睡觉。次日会腹泻,痰嗽症状逐渐减轻。体质较弱者不宜使用巴豆。
针对久嗽气急的症状,可以使用知母五钱(去毛切片并隔纸炒过)、杏仁五钱(姜水泡过后去皮尖并焙过),一同煎煮后服用。同时,用萝卜子和杏仁等量研末,加入米糊制成丸子。每服五十丸,用姜汤送下,以断绝病根。
?若孕妇妊娠不足月而腹痛欲产,可以使用知母二两研细后和蜜制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服二十丸,用米粥送下。
?对于紫癜风疾的治疗,可以使用醋磨知母进行涂搽。
?针对甲疽症状,可以将知母烧存性后研末敷在患处。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位孤寡老太婆,她无儿无女,年轻时以采药为生。她心地善良,不图钱财,将采来的药草都无私地赠送给穷苦的病人。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她年老体衰,却并无积蓄。尽管生活艰难,但她心中最大的遗憾却是自己的认药本领无人继承。于是,她决定沿街乞讨,希望能遇到一位可靠的年轻人,认作干儿子,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承下去。
一天,她来到一片村落乞讨,向众人倾诉了自己的心声。消息传开后,不久便有一位富家公子找到她。公子心怀鬼胎,想着学会认药治病后,便能巴结官宦,拓展自己的仕途。因此,他殷勤地将老太婆接回家中,优待有加。然而,过了十几天,老太婆却迟迟不提药草之事。公子终于按捺不住,假装孝顺地询问传药之事,老太婆却淡然答道:“还需耐心等待。”公子闻言大怒,斥责老太婆骗吃骗喝,甚至恶语相向。但老太婆并未生气,她冷静地穿上自己的破衣裳,毅然离开了公子家。她继续沿街乞讨,寻找能够传承自己认药本领的干儿子。
然而,时光荏苒,两年过去,老太婆依然孤身一人。她的乞讨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冷嘲热讽,甚至被许多人误解为疯子或骗子。冬天的一个寒冷的夜晚,她蹒跚着来到一个偏远的山村。因身心疲惫不堪,她不慎摔倒在一家门外。响声惊动了这家的主人。主人是个年轻樵夫,他把老太婆搀进屋里,嘘寒问暖。得知老人饿着肚子,他急忙让妻子做了饭菜端上。老人吃过饭后想要离开,但两口子挽留了她。在得知老人还要去讨饭时,他们十分同情,劝她留下来。老太婆迟疑了一下,最后点了点头。随着春暖花开,日子过得很快。一天,老人试探着提出要走,但樵夫夫妇挽留了她,并认她当妈。从那以后,他们忙着活计,很孝顺老人。老人在这里度过了3年多的幸福时光,直到她80岁那年夏天,她突然对樵夫说想上山看看。樵夫虽然不明就里,但还是愉快地答应了。
他们来到一片野草丛生的山坡时,老人让樵夫挖一种药草的根。樵夫挖出一截黄褐色的草根后,老人告诉他这是一种能治肺热咳嗽、身虚发烧等病的药草。她问樵夫为什么直到今天才教他认药,樵夫回答说:“妈是想找个老实厚道的人传他认药,怕居心不良的人拿这本事去发财,去坑害百姓!”老太婆点了点头,并让樵夫将这种药草命名为“知母”。
后来,老太婆又教樵夫认识了许多种药草。在老人故去后,樵夫改行采药,但他一直牢记老人的教诲,真心实意为穷人送药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