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化橘红 > 化橘红用法 > 正文 > 正文

端午老福州怎么过端午节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26 11:22:18

嗨!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

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一些

福州端午的习俗典故

端午最重要的两个节目

裹粽(包粽子)

赛龙舟(竞渡)

其中端午赛龙舟(竞渡)

发源于古代的闽越国

福州是古代闽越国所在地,跨江临海,古有水乡泽国之称,这里的闽越先民以舟为马,断发文身,自称龙子,崇尚龙舟竞渡。秦汉以后,这种竞渡习俗也演变为纪念诗人屈原的端午节。但福州地区端午节活动中划龙舟习俗还融入本地的民间信仰、风土人情特点,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龙舟文化。划龙舟不仅仅是纪念屈原,还与龙王信仰、祈求地方神保佑结合在一起。处于季风气候区的南中国,水灾与干旱经常轮流光顾。划龙舟有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信仰意义。

今天小编想通过三个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与传承龙舟文化

因为它是我们的文化之根

  

  

白龙夺标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

公元前年阴历5月,西汉时候的东越王馀善(?―公元前年)在福州城南临江筑台,进行“钓白龙”活动,他让人用木头雕成白龙,浮在南台江上,让沿江各部落健儿架船夺标,各部落的舟有彩绘为鱼,有彩绘为虾,都是水簇标志,后世发展为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从五月初一到初五,福州端午节也称“五日节”,或“五月节”。

这个传说的信息量很大,一是福州民间的龙舟竞渡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二是闽越族先民也曾民风彪悍,燕赵之士跃马横枪,闽越先民善水战“习于水斗,便于行舟而往若飘风”。三是这个传说是“台江”地名的历史

  

  

西湖竞渡的故事

五代十国时…

  

  

闽江下游及各支流满江龙舟穿梭,鞭炮声、锣鼓声震耳欲聋。竞渡赛事共五天,只差把闽江的水都闹沸了。龙舟的制作特异,有所谓白马、青蛙者,不尽为龙也。而西湖竞渡,向称盛况,扇影衣香,不绝于道。

西湖箫鼓斗龙舟白马青蛙亦出头

父老争传金凤事碧波渺渺水悠悠

诗中所吟“父老争传金凤事”说的是五代时期的闽太宗王延钧(?-年,称帝后更名王鏻)的事。据史料记载:五月端午日,王鏻就造彩舫数十艘于西湖,每艘载宫女二三十人,每个女子短衣窄袖,鼓楫争先。王鏻携皇后陈金凤坐在大龙舟上迎风观望,金凤依偎在王鏻身边,娇艳欲滴,唱出了:“西湖南湖斗彩舟,青蒲紫蓼满中洲,波渺渺,水悠悠,长奉君王万岁游。”王鏻龙颜大悦,命宫女同声应合,歌声婉转,冲破云天。一时间,游人士女,争睹于道。

  

  

台江夺鸭的故事

民国初年…

  

  

广裕楼头启酒筵下江今日赛龙船

争看波浪轩腾处夺鸭还来气若仙

滨海各乡,素习水嬉,故台江竞渡,尤为热烈。好事者投以凫鹥,以作锦标。

享誉历史的苍霞洲广裕楼老字号菜馆,位于台江青年会后面的闽江边,楼上朝东南向全是玻璃窗。立于窗前,白龙江(闽江台江段)江面一览无遗。一些有钱人抢在端午之前,早早预定临窗位置的酒桌。端午当日摆宴席,边开怀畅饮边观看龙舟竞渡,实在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

诗中所吟“夺鸭还来气若仙”,说的是端午日,一些商家掏钱买鸭子,待龙舟竞赛白热化的时候将鸭丢入江中,让一些游泳高手下水夺鸭。鸭是一种善游的动物,要想夺到实不容易。据说菜鸭(黑色)力大,游速最快,夺之不易。但菜鸭有斤两,且能夺得有面子,因此是一些游泳高手力争的主要目标。看夺鸭同时可以兼看龙舟竞渡,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除了赛龙舟

福州过端午节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这小异就是本土特色

如穿肚爿、佩香囊

悬蒲艾、饮雄黄酒

驱五毒/挂钟馗、放黄烟等

快跟小编来一波老“虎纠”端午特色“回忆杀”吧

  

  

一、穿肚爿(pan)

  

  

红红绿绿自谰斑绣上龟蛇更可观

共信护身真有物肚爿换新祝平安

福州端午歌谣唱:“端午鼓噹噹,肚爿替春装。”又福州话谚曰:“没食五日棕,寒衣都(勿会)(fèi)弄。”五月初一,食过粽子了,乡村路上,城里大街小巷,只见小孩穿着肚爿满街跑,成了解放以前闽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肚爿即肚兜,用福州话说更有闽都本土特色。肚爿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肚爿的艺术以手工刺绣为主,也有贴补花纹的。由于它需经缝、绣、剪裁工序,加之造型及色彩才能构成,所以肚爿属于民间女红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妇女自用的肚爿一般只以纯色(多为红色)布料做成,略加花边装饰而已。绣给情人的肚爿多以戏曲、神话、传说中之爱情故事为题材以示意;为儿童绣的则以虎吃五毒、莲(连)生贵子等主题为内容。

  

  

二、佩香囊

  

  

茧虎绒蛇巧制新香包个个挂当身

买丝更绣臭丸袋儿女风情最可人

福州歌谣唱:“端午龙舟竞,香囊挂衣襟。”说到做香包,是用花布缝成的小布袋,内装麝香或其他香料。此外还有臭丸袋(网状小袋,内装樟脑丸)、丝扎彩粽。端午节这天大人们给孩子洗完澡、穿上新肚兜、换上夏装后,把香袋挂在孩子腰间,香气四溢,有益避邪气。

  

  

三、悬蒲艾

  

  

端午节当天,人们以红纸束菖蒲艾叶,悬于门上“以禳毒气”。菖蒲叶形状挺直狭长似宝剑,将其挂在门厅、床头等处,刃锋之下,邪虫恶豸自是不敢轻易进屋。菖蒲、艾叶凉干之后还可用于小孩子洗浴。

闽人古有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菖蒲酒可以起杀菌、保健、防止瘟疫作用,发展到后来,又加入雄黄形成雄黄酒。《白蛇传》里,白素贞就是喝了许仙递来的雄黄酒而现出千年修行的原形。

  

  

四、驱五毒/挂钟馗

  

  

在衣饰上绣制、在糕饼上缀“五毒”图案,取驱除之意。如用黄纸摹印张天师像并绘上“五毒”图,悬户上,曰“天师符”;以黄纸印普庵佛像,贴在朝东壁上或门栏,曰“普庵符”;在厅堂上挂钟馗“捉鬼图”、“执剑蝠来(“只见福来”谐音)图”等。

  

  

五、放黄烟

  

  

一时云蔚又霞蒸别制药筒当午燃

邪气妖氛皆荡涤消兹恶日放黄烟

福州端午歌谣唱:“黄烟才放罢,又贴午时书。”端午节这天,人们在室内屋壁、床帐之上燃放黄烟,黄烟为爆仗之别制,燃时不发声,而氤氲之气缭绕满屋,熏杀躲藏在屋角墙缝的毒蛛恶虫。黄烟,顾名思义,会喷出黄色的烟和一种香味。用黄烟往虫蚁出没处画出一条黄线,虫蚁就不会在附近出没,达到了“邪气妖氛皆荡涤”的目的。

  

  

六、午时茶

  

  

人间无处觅丹砂求艾三年愿未赊

新授单方收药物安排来制午时茶

福州端午有制午时茶的习俗,以备祛暑之需,曰“午时茶”。过去多由富商、药铺在端午日或前后制作,免费赠给市民,是福州早年节日慈善之举。过去居家人获赠午时茶都妥善保存,遇有风寒、受暑、肚痛、腹泻之类的身体小恙,冲泡一包服之即愈。

午时茶是由苍术、陈皮、柴胡等中药材制成的颗粒剂,有茶叶香气,味甘苦。功能是发散风寒、化湿消导。

  

  

七、午时书

  

  

过去福州端午节时,书香人家都在门楹上像贴春联一样贴上“午时书”。五日,以小红笺撰联句于楹柱,谓之“午时书”。

书贴午时书,是文人墨客风骚之举,三坊七巷是古时大量文人雅士聚居之所,也只有他们有把这种儒雅之风推广到福州十邑的能量,使目不识丁的屠户徐五,“屠门也贴午时书”。近年重倡午时书时,有人说端午节午时贴午时书,全国仅福州十邑有之,堪称中国一绝。

声明:文内图片及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林文琴

志愿审读:

赵旭威(闽清公司)

姚明星(罗源公司)

审核:公司工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ajuhonga.com/hjhyf/89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化橘红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