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咳嗽最多的是燥咳,症状为干咳、少痰或者痰比较粘,不容易咯出来,或者痰中有血丝、口干咽燥、声音嘶哑等。咳嗽的病因常常是不慎着凉后外感受风,而秋天燥邪表现活跃,或者是本身有肺阴虚。德叔指出,燥咳又分为凉燥和温燥:凉燥是干咳,咽干口干,并且怕冻怕风,而喉咙不痛、不发烧,以深秋多见;温燥则是口干、咽痛、鼻涕黄,头胀头热,以初秋多见。
1、燥咳:防风、润燥
秋季咳嗽最多的是燥咳,症状为干咳、少痰或者痰比较粘,不容易咯出来,或者痰中有血丝、口干咽燥、声音嘶哑等。咳嗽的病因常常是不慎着凉后外感受风,而秋天燥邪表现活跃,或者是本身有肺阴虚。德叔指出,燥咳又分为凉燥和温燥:凉燥是干咳,咽干口干,并且怕冻怕风,而喉咙不痛、不发烧,以深秋多见;温燥则是口干、咽痛、鼻涕黄,头胀头热,以初秋多见。
德叔提醒,日常调护防风在先,晨起可以喝点淡淡的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润肺。
防治①穴位按摩:用拇指或食指按揉天突、列缺穴位,以酸胀为度,按揉-次,用拇指和食指指端掐揉鱼际-次。有润肺、化痰、止咳之效。
②刮痧:涂适量刮痧油,刮痧板紧贴于皮肤呈45度,刮中府、照海及颈椎风府到大椎穴处,手腕放松,力度均匀,由上到下,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耐受为度进行刮。有养阴、利咽、降肺气之功。
药膳:杏仁炖雪梨材料:杏仁10克,雪梨1个,冰糖适量。
功效:滋阴润肺止咳
烹制方法:将各物洗净,雪梨削皮,切成小块,与杏仁、冰糖一起放入炖盅,加入适量清水,隔水炖1小时。食梨,饮汤。此为1人量。
2、寒咳:防风防寒、适当锻炼
寒咳表现为咳嗽,有痰色白,喉咙痒、鼻塞、流清涕、怕风怕冷、感觉胸口闷、气紧等。因此,日常要注意防风和保暖。
防治①艾灸:将艾条点燃后,置于皮肤两三厘米处灸涌泉、照海、肺俞、天柱等穴位各5-10分钟。具有滋阴、降肺气的作用。
②中药沐足:艾叶20克、生姜8-10片、适量精盐,将各物稍浸泡,放入锅中煎煮30-45分钟,取汁泡脚,每次泡15-20分钟。可疏风散寒。
药膳:橘红沙参杏仁炖鹧鸪材料:鹧鸪1只(约克)、化州橘红5克、沙参10克、南杏10克、北杏10克、枸杞10克、生姜2片、精盐适量。
功效:止咳化痰、理气消滞
烹制方法:药材稍浸泡、洗净;鹧鸪、猪瘦肉洗净,切小方块。一起与生姜下炖盅,加入热开水毫升(约7碗量),加盖隔水炖约3小时便可。进饮时方下盐,此为三四人量。
3、脾虚咳:少吃辛辣寒凉、少思虑
出现咳嗽反复发作,痰多,晨起或食后加重,总觉得很累、打不起精神、胸闷、大便烂等症状,则表明是脾虚咳,病因在于饮食不当或思虑过多,伤了脾,而脾为储存痰的器官,脾虚容易生湿、生痰。
脾虚咳的患者平时要注意少吃姜、葱、蒜、韭菜等辛辣之物,而寒凉之品最容易伤脾,要尽量少吃或不吃。此外,过于焦虑,也会导致脾虚,不要想太多。
防治①穴位按摩:用拇指或食指按揉足三里、三阴交、丰隆,以酸胀为度,每次按揉-次。具有健脾、化痰、止咳的效果。
②艾灸:将艾条点然后,置于皮肤两三厘米处灸脾俞、肺俞、胃俞、风门等穴位各5-10分钟。艾灸之后觉得有点燥热,就喝点淡盐水。有祛风、健脾、化痰之功。
药膳:太子参核桃粥材料:太子参15克、核桃20克、大米80克、精盐适量。
功效:补肺健脾化痰
烹制方法:先将太子参煎煮约30分钟后取汁,淘好大米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太子参汁、核桃肉,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煮成稀粥,加入适量精盐即可。此为1人量。
以下分店均可刷油田医保卡,买道地药材请到康然药业。
我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ajuhonga.com/hjhxw/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