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这一日常可见的水果,不仅口感酸甜,更是中药宝库中的一员。在中药师的眼中,橘子的每一个部分都蕴含着深厚的药用价值。果皮经过特殊处理,便成为了我们熟知的陈皮,而果核、叶片以及橘肉上的白丝,同样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中药材的奥秘。
陈皮这一中药材,来源于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它性味苦、辛,温,归肺、脾经,不仅能理气健脾,还能燥湿化痰。在临床上,陈皮常用于治疗脘腹胀满、食少吐泻以及咳嗽痰多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橘皮都能成为陈皮。只有经过特定地域、特定品种的自然陈化,并产生特定性味功效的橘皮,才能被称为陈皮。其气味和药性经过岁月的沉淀,不仅愈发香醇,而且功效也更为显著。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新会陈皮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被誉为“十大广药”之一,早在年便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种”的殊荣。新会陈皮在中医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其药用价值极高。例如,在清代大医师叶天士所开的药方“二陈汤”中,就特别指明了要使用“新会皮”。此外,陈皮还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如与苍术、厚朴等配伍,可治疗中焦寒湿脾胃气滞;与山楂、神曲等配伍,则可用于食积气滞;而与枳实、生姜等配伍,则对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者有良好疗效。
橘红作为陈皮外层那层红色的薄皮,虽然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相对较少,但它的价值仍不容忽视。与陈皮一样,橘红也来源于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同样具有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的功效。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咳嗽痰多、食积伤酒以及呕恶痞闷等症状。尽管橘红的使用频率可能不及陈皮,但其独特的药用价值依然让它在中药材的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与橘红仅有一字之差的化橘红,并非源自橘子,而是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外层果皮。其性味辛、苦,且温润,能够归入肺、脾经,既理气又宽中,还能燥湿化痰。对于咳嗽痰多、食积伤酒以及呕恶痞闷等症状,化橘红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化橘红被列为“十大广药”之一,其中以化州柚为来源的品种疗效更佳,市场价格也相对较高。广东省茂名地区的化州市被认定为化州柚的道地产区,而化橘红在年更是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种”的殊荣。尽管橘红与化橘红在性味、归经及功效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中药材。
青皮这一芸香科植物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性味苦、辛,且温润。它能够归入肝、胆、胃经,不仅具有疏肝破气的功效,还能消积化滞。在中医临床上,青皮常与其他中药材配伍使用,以发挥其最佳疗效。与柴胡、郁金、香附等中药材同用,可有效治疗肝郁气滞;而搭配瓜蒌皮、金银花、蒲公英等,则能显著改善乳痈肿痛的症状。此外,乌药、小茴香、木箱的加入,可进一步治疗疝气肿痛;与山楂、神曲、麦芽的配伍使用,则能很好地缓解食积气滞和脘腹胀痛的问题。
橘络这一芸香科植物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苦平,能归入肝、肾经,既可理气又能散结、止痛。在中医临床上,它常被用于治疗疝气疼痛、睾丸肿痛以及乳痈乳癖等病症,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橘络作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果皮内层筋络,不仅具有独特的口感,还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它性味苦、甘,属性平,能够归入脾、肺经,既通络又化痰止咳,是治疗咳嗽痰多、胸胁作痛的良药。平常我们在食用橘子时,往往会忽略掉橘子瓣上的那些白丝,然而橘络其实是可以食用的,其营养与药用价值不容忽视。
橘叶同样来源于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不仅带有苦辛之味,更蕴含着疏肝行气、化痰散结的神奇功效。在中医的领域里,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胁痛、乳痈、肺痈,以及咳嗽、胸膈痞满和疝气等症状,其效用备受医家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