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橘子,古人在医药领域对其利用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陈皮、橘红、橘络、青皮等均是源自橘子的中药材,它们各具特色,疗效显著。虽然橘络、橘核等药材在现代应用较少,但陈皮却广为人知。而橘红,这种仅取自橘子红色外皮并经过晒干的中药材,与陈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如今橘红这种药材已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自南宋起便在广东化州广泛种植的化州柚的干燥外层果皮。这种变化使得药材的来源从我们日常所见的橘子转向了另一种柚子。因此,广东化州所产的橘红被特称为“化橘红”,并在年荣获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
实际上,橘红与陈皮在功效上颇多相似。橘红能理气宽中,这里的“中”指的是中焦,即我们的脾胃。当湿气阻滞或饮食积滞导致脾胃气滞,出现肚子胀气、腹痛、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时,橘红便能发挥其显著的效果。其次,橘红还具备燥湿化痰的功效,特别适用于湿痰、寒痰所致的咳嗽痰多症状。常常感到喉咙有痰,难以咳出,且伴有咳嗽声,这就是痰多咳嗽的典型表现。在中医理论中,这通常是由痰湿阻滞肺部引起的,影响了肺的正常宣发肃降功能,以及咽喉、鼻等附属部位的不适。此时,橘红便能发挥其化痰利肺的作用。同时,它还能燥湿,即去除脾胃的湿气,因此当脾胃被湿气困扰时,橘红同样适用。
值得注意的是,橘红的这两个主要功效与陈皮相似。然而,橘红还拥有陈皮所不具备的发表散寒功效。这意味着橘红可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如感染风寒邪气所致的头痛、畏寒发热等症状。此外,橘红还能化痰止咳,因此在风寒感冒伴随咳嗽时,其疗效更为显著。橘红与陈皮在用药来源和具体功效上有所不同。然而,两者都偏于温燥,因此,对于阴虚血热或阴虚导致的咳嗽,以及气虚的患者,使用橘红时需谨慎。南宋时期,化州柚被制成橘红并进贡给朝廷,因其显著的功效而被广泛推广。至今,化橘红已成为广东省的道地药材之一,代表着高品质,临床上也逐渐用化橘红替代了原始的橘红。但值得注意的是,化州柚并非一直是橘红的药材来源,这是橘红与化橘红之间的关键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