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大精深的我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保健文化领域,有一个深入人心的观念——“药食同源”。这个理念主张,许多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同时也是具有药用价值的草药。古代医学家巧妙地将中药的“四性”和“五味”理论应用于食物之中,使得每种食物都被赋予了特定的药用属性。
历史文献《周礼》中最早提及“五药,草木虫石谷也”,揭示了药物与食物的共通性。而《淮南子·修务训》则进一步描述了神农尝百草的场景,他通过品尝各种植物的滋味,来判断其是否具有药用价值或毒性,从而指导人们如何正确使用。这也印证了神农时代药与食的交融,无毒者可食用,有毒者则需避而远之。
橘红,这一历史悠久的中药材,便是众多药物中的一员。它以其独特的化痰健脾功效,在中药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传说中,橘红的起源与龙息息相关。在化州地区,有人曾目睹龙化身为橘红树,其结出的果实拥有非凡的化痰止咳效果,因而被当地人视为珍宝。橘红,这一被誉为治疗咳嗽痰多的良药,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陈衍的《宝庆本草折衷》,并在明代倪朱谟的《本草汇言》中单独成条记载。这种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皮,不仅在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广泛栽培,还因其独特的散寒、除湿、消炎等功效而备受赞誉。特别是在广东化州,所产的橘红品质上乘,被誉为“化橘红”,更曾被朝廷指定为贡品。
性味归经橘红味辛、苦,性温,主要归入肺、脾经。其独特的辛、苦之味,能横行散结、直行下降,显示出显著的理气作用。而性温的特性则有助于调和脾胃的升降,从而对脾胃不和等症状产生缓解效果。
功效功能橘红不仅具有理气宽中的功效,还能燥湿化痰、消炎镇痛以及利尿消肿。其内含的柚皮苷等成分,能有效抑制胃血管增生素,降低血管通透性,进而促进炎症的吸收,彰显出一定的消炎作用。
主治病症橘红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以及乳痈等症状。特别对于因寒痰、湿痰引起的咳嗽、气喘和胸闷等症状,橘红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用法用量橘红可以切丝、切片后,用于泡水、煮茶或煲汤等。其常规用量为5~0克(或化橘红3~6克),但具体用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灵活调整。
配伍选方橘红常与其他中药材配伍使用,例如与半夏、杏仁等一同应用,以治疗咳嗽痰多;而与陈皮、麝香等配伍,则可用于治疗乳痈等症状。
注意事项虽然橘红具有诸多药用价值,但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孕妇、婴儿以及肠胃溃疡患者和免疫力较低的患者应避免食用。同时,使用时应遵循适量原则,避免过量和长期食用,以确保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橘红作为一味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材,凭借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合理的采收加工方式,在人们的健康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其禁忌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其药用功效。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在采用非原创内容时,我们已尽量注明来源。但若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适宜上网,或希望我们删除,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生活道公益基金,由王成亚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儒释道医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医传统导引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倡导并发起,得到爱心人士仲跻和先生的慷慨捐助。该基金于年0月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鼎力支持与管理下正式挂牌成立。生活道公益基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健康保健文化为宗旨,积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致力于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愿每一位百姓都能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ajuhonga.com/hjhgj/12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