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香传千载正念身心轻
中华儿慈会为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身心健康谱新章
“为什么要造桥?”
“因为即便路的尽头也可以让崎岖变坦途。”
如果说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华儿慈会)是一座“桥”,那么它不仅温暖有力量,以爱之名连接了陌生与善良,拉进人们之间的距离,还让被关爱孩子之前“泥泞”的人生从此有了另一种可能,通向光明又温暖的远方。
其实,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科技发明,但其中绝大多数都向着外部世界,向着太空,向着宇宙,它们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更舒适。可唯有慈善,是冲着人们的内心世界而来。它深入心灵,渗进灵魂,让我们内心变得更为丰富。
一个“爱”字道尽了人性之善,也足以让暂时处于困境的孩子们不再畏惧苦难,并对未来充满希望。以慈为怀,从善如流,中华儿慈会就是这样以爱之名温暖着广大少年儿童。或许只如雨露普覆,虽极微小,但长夜飘落,也润湿了土地从而滋养着生物类群。
就这样,春夏秋冬往复轮转。
恰逢此时又值年终岁末。当回想总结又一个年轮之时,这一年里所经历的意外、惊喜与收获都会成为铭记的“注脚”和“符号”。对中华儿慈会而言,或许,“充满无限可能”是最为合适的概括。而对隶属于中华儿慈会的大湾区工作部来说,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更是充满激情与希望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成为他们最好的“注释”。
这一年,他们启动了拯救濒危中草药三加壹行动,也开始筹备青少年正念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他们致力于让国家出台的政策真正落实到地,惠及千家万户。“想要帮助他人,首先自己就是个温暖的人。”即便前方的路依然崎岖,但这群有温度的人依旧矢志不渝,为了孩子们的岁月静好,他们愿意负重前行。这是信念,也是信仰。
或许,对站在时代“桥头”的大湾区而言,这个冬天还是温暖的。
中华儿慈会大湾区工作部负责人、中华英才海外传媒总裁杜春花女士(左二)、南药中大基地董事长杨学君先生(中)、中华儿慈会总会特派代表孙蕊女士(右二)、苏香园总经理曾烦金先生(左一)、中华英才海外传媒丹凝女士(右一)
启动篇
拯救濒危中草药爱心有温度
穿越千年的时光,中国中医药终于在婆娑的岁月中迎来新的生机。
年,注定是要被载入中医药史册的一年。
年10月25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如期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大会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次日,《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这也是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发布的第一个中医药文件……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此时正被世人慢慢捡起和擦亮,散发着耀人的光芒。
天时、地利、人和,中医药正迎来大好时机。这不仅是医生、科研人员、中医药企业的机遇与责任,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承担起的历史使命。
既然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征程已开启,那么如何将其落地,真正惠及于民才是考验真本领的“标准”。
南药中大基地杨学君董事长致欢迎词
苏香园曾烦金总经理向专家组汇报拯救濒危中草药三加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源远流长的瑰宝
有时候一株小草能救人一命,这就是中华瑰宝中药的魅力所在。
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到了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问世。其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从而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此后,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医药的香火非但没断反而愈加昌盛和完善。不可否认,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实践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是最具原始创新性的学科领域。
博大精深又绵延悠长。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积极影响。所谓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
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这样一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草”,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也对今后中医药发展有着诸多启示。
由此,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已成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
那么,如何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这是时代的拷问,也是对国人的考验。
中医药的基础在于药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有很多人对中医药有误解甚至诋毁。他们认为中医治病不灵了,中药见效慢、对病情描述模糊、一堆中药材中也不知道到底哪个起作用……
所以,中医药的发扬光大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面向未来,中医药需要传承精华,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让国粹传承不走样。不仅要用中医思维去把脉,会开方,还要放心用中药,这样,中医药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医为本,药为用,医药本就互为表里。尤其在中医中,中药的地位举足轻重。方子再好,药材没有药效,不但耽误病情,也为中医“招黑”。但近年来,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超标,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地道药材不地道也是不争的事实。要不然国医大师也不能无奈地感叹:“中医将亡于药”。如此,中国的中医药要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首先还得从药材入手。
毕竟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和发展中药材,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实,中药自古就有“地道性”之说,就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中药不能离开它生长的地理环境。因为各地所处的生态、地理环境不同,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也就有着显著差异。就像中医处方笺上,药名前标有“川”、“云”、“广”等产地,这些原产地药物就是所谓的地道药材。比如四川的金钱草,在除湿热、结石等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广东产的金钱草。同是黄连,四川产的所含有效物质比湖北产的高2.73%。人参被称为“东北三宝”之一,但种到海南,就长得像萝卜一样粗,已经没有药用价值了。
其次,中药材的生长讲究自然,“汲取天地之精华”,但一些不法商人常用一些同名而产地不同的药物来以次充好;种植过程中催肥、催长,大幅提升产量,表面上看确实是“价廉物美”,其实是严重影响了地道药材的声誉和价值。
而更遗憾的是,因为长期认识不足和无序开发利用,导致大量中药材资源濒危,直接威胁到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如我国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红皮书、限制进出口名录等珍稀濒危中药材资源已多达多种,不仅包括玳瑁、麝香、虎骨等名贵中药材,还包括黄连、贝母等大众常用中药材。
享有盛誉的“广药”中的广藿香也面临濒危的处境。
中大基地杨学君董事长(左二)与苏香园曾烦金总经理(左一)陪同中华儿慈会领导专家考察灵芝博物馆
中大基地杨学君董事长(右二)与苏香园曾烦金总经理(右一)陪同中华儿慈会领导专家考察南药濒危品种中草药雾培实验棚
一株草药“动”人心
提起藿香,想必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鼎鼎有名的解暑“利器”——藿香正气水。
殊不知,它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深山里住着一户人家,哥哥与妹妹霍香相依为命。后来,哥哥娶亲后就从军在外,家里只有姑嫂二人。平日里,姑嫂相互体贴,每天一起下地,一块儿操持家务,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一年夏天,天气连日闷热潮湿,嫂子因劳累中暑,突然病倒。只见她发热恶寒、头痛恶心、倦怠乏力,十分难受。霍香知道后山上有能治这病的草药,便不顾嫂子的劝阻执意进山去采。但没想到在采草药过程中不幸被毒蛇咬伤,等她强撑着走回家,为时已晚。
草药治好了嫂子的病,但霍香却不在了。为牢记小姑之情,嫂子便把这种有香味的药草亲切地称为“霍香”,并让大家把它种植在房前屋后、地边路旁,以便随时采用。从此“霍香”草的名声越传越广,治好了不少中暑的病人。因为是药草的缘故,久之,人们便在霍字头上加了一个“草”头,将霍香写成了“藿香”。
虽然这只是传说,但作为著名广药之一,广藿香因其味辛,性微温,真的具有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的功能。临床上也多用于治疗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等症。
据文献记载,广藿香最早以“藿香”之名出现,始载于东汉杨孚的《异物志》,其后诸家本草多有记载。到了明清时代部分著作才出现“广藿香”的记载。从宋代以后,广藿香在我国岭南一带已普遍种植,逐渐成为地道“广药”。
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由于不同生态环境的影响,广东省内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栽培品种,分别为广州“牌香”、肇庆“肇香”和湛江“湛香”。据本草文献记载,广州近郊石牌、宝岗等地原是广藿香的主要产地,被称为“石牌藿香”(牌香),传统经验认为其质量最优,是地道药材。不过,传统的石牌藿香,产地为广东暨南大学所在区域,不过随着近年来校园发展,要找到正宗的石牌藿香已很困难,用几近灭绝来形容也不夸张。
此外,由于近年来滥用化肥农药等因素致使大部分品种已检测不到(或含量极低)有效成分藿香酮。目前仅在肇庆高要一带发现小面积有药效成分的广藿香(又称肇香)。现存最为名贵的石牌藿香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和中大生物技术基地已不足20株!拯救濒危中草药迫在眉睫!
而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就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致力于濒危中草药的培育,十余年来承担了30个品种的野生转家种的研究课题,现在家种面积较大的有阳春砂、巴戟天、沉香、化橘红、鸡血藤、凉粉草、铁皮石斛等,而他们对广藿香的研究更是从20年前就开始了。年,他们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究项目“广藿香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并开展了对不同产地的广藿香规范化种植(GAP)的相关研究,但效果并不理想。
据团队的核心马卓教授介绍,因受客观条件(品种多、数量大、空间小)限制,经拯救的活体种苗存储和后期培育成了最大问题。“以扦插苗为例,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植物生根率及成活率很低。达不到规模性拯救的目的。”
但他们依旧努力地收集获得50多份不同生态型广藿香种质,进行评价筛选、基因组重测序和药效成分含量关联分子标记分析,基于广藿香种质资源与鉴定评价,为药材质量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奠定重要基础。
“我们的研究材料来源单一,无性系遗传背景。”在马卓及其团队的努力下,组培技术现已可实现快速繁殖、祛除病毒和加速育种,并可达到生长快周期短且重复性强。此外,在次生代谢产物生产和种质资源的保存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这为周年实验和生产也提供了便利条件。
终于,拯救濒危石牌藿香的科研还是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走得越来越远,而让马卓团队意想不到的是,“猝不及防”的转折就发生在刚刚过去的年。
中大基地杨学君董事长与苏香园曾烦金总经理陪同中华儿慈会领导专家考察中草药文化传承研学场地建设情况
拯救濒危中草药的环环相扣
这一年,广东西粤南药市场管理有限公司依旧在突破濒危稀缺中药材繁育技术中艰苦奋斗;
刚刚成立一年的珠海苏香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仍然致力于科技农产品销售和科技农业技术、政策服务的推广,作为科技创新的新型现代农业科技公司,他们发挥大湾区总部经济优势,立志于为广大国民提供绿色放心的健康产品和惠民政策推广;
而中华儿慈会大湾区工作部也将目光投向拯救濒危中草药中,希望更多大中小学生及家长学农,对中草药科普知识得到全面提升,于是他们联合广州学途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认养经纯化和正在培育的活体濒危中草药种苗,把有限的培育基地存储空间分散到全省大中小学生的家庭中。
就这样,随着技术和办法的成熟,拯救濒危中草药三加壹行动雏形形成,并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全速推进着。如果这一年可以被称为中医药“再出发”的起点,那么,拯救濒危中药草行动的落地可谓是历史节点中的“开门红”。
概括起来,整个拯救濒危中草药三加壹行动就是一个产、学、研合作的最佳示范。毕竟社会上有很多企业极富社会责任感,他们愿意为中医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广东西粤南药市场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药)便是其中之一,其对拯救濒危中草药项目一直不遗余力。
董事长杨学君介绍,他们在主营中药材物流集散、检验检测、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品牌建设系统以外,更看重中草药的科研。
他说,在强化中药材基础研究上,南药公司开展中药材生长发育特性、药效成分形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联性研究,深入分析中药材地道性成因,完善中药材生产的基础理论,指导中药材科学生产。“其次,我们在继承创新传统中药材生产技术中挖掘和继承地道中药材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结合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提升,形成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规范,加大在适宜地区推广应用的力度。”更为难得的是,杨学君他们还突破了濒危稀缺中药材繁育技术。综合运用传统繁育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突破一批濒危稀缺中药材的繁育瓶颈,支撑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最后,在发展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技术上选育优良品种,研发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发展中药材精准作业、生态种植养殖、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加工等技术,提升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水平。
就这样,拯救濒危中草药——石牌藿香迎来了“峰回路转”。
通过多年研发与实践,南药公司在扦插式种苗快速生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应用于极度濒危中草药——石牌藿香抢救式扦插拯救。在他们的努力下,广藿香扦插95%的成活率、7天生根、14天具备移栽条件,雾培及基质种植的培育方式通过了全生长过程的检验,经基因组学方法进行遗传物质的鉴定无变异,藿香醇、藿香酮含量达到母体指标。
此外,更让杨学君自豪的是,他们还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能给每棵濒危种苗提供DNA“身份证”。
到此,拯救濒危中草药——石牌藿香的使命算是完成了大半,但终究“行百里路者半九十”,这样一件有益于中医药发展的事情得不到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ajuhonga.com/hjhyf/5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