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查看橘红的多功效
橘红,这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药材,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多种功效而备受瞩目。想要深入了解橘红的更多神奇之处?不妨滑动屏幕,探索其更多的药用奥秘。在明代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橘红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其瓤内红白相间,具有出色的利气、化痰、止咳功效,且陈年橘红效果更佳。
宋代苏轼在《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一诗中,也表达了对橘红的向往。诗中描绘了少年时期远行鞍马的场景,风雨中闻草声,思及远方,忽觉应横策立马。时光荏苒,十年间髀肉渐磨,瘦身陪诗,不如归家与芋魁、饭豆为伴。门前御史骢欲嘶,老翁得诏三日休,更羡君怀中双橘红。橘红,这种中药材,味道辛、苦,性质温润,主要归入肺经和脾经。它源自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通常在秋末冬初果实成熟后被采收,并经过晒干或阴干处理。橘红在中药里有着显著的功效,它能理气宽中,同时还能燥湿化痰。临床上,它常被用于治疗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等症状。此外,橘红在经典名方二陈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二陈汤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组成,其中橘红既能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与半夏相辅相成,共同体现治痰先理气的理念。同时,二陈汤也被广泛应用于湿痰证的治疗,如咳嗽痰多、恶心呕吐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橘红、化橘红和陈皮都来源于芸香科植物,但它们的药用部位和功效有所不同。橘红主要是芸香科植物橘的干燥外层果皮,侧重于燥湿化痰;而化橘红则来源于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具有独特的药效。陈皮则是橘的干燥成熟果皮,其功效和作用也有所不同。“陈皮”与“橘红”均源自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变种。其差异在于加工方式:橘成熟时采摘,剥取果皮并阴干,便成为陈皮或橘皮。若在剥取果皮后,去除内部的白色部分,仅保留红色外皮,再经晒干,则成为中药“橘红”。而化橘红,则是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外层果皮。前者被称为“毛橘红”,后者则被称为“光七爪”或“光五爪”。这三者在功效上各有千秋。据《本草纲目》记载,橘皮在和中理胃时宜留白,而下气消痰时则宜去白。相比之下,橘红的温燥特性更为显著,且兼具发表散寒之功,因此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者适宜选用。而化橘红则无发散之性,更擅长消食,适合于咳嗽痰多伴随食积或消化不良者。
此外,李时珍提醒我们,橘皮性温,而柑、柚皮性冷,这一点不可不知。寇宗爽也指出,后世误以柚皮作橘红,这可能带来无穷之患。因此,在选择和使用时,需仔细辨别,确保选用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