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红,亦被称为化州桔红、毛橘红、光七爪或光五爪,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木兰纲、无患子目、芸香科及柑橘属。这种珍贵的中药材,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和四川等地,深受中医药学家的青睐。化橘红,这种珍贵的中药材,源自芸香科柑橘属的乔木植物化州柚。它指的是这种植物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化橘红的果皮覆盖着柔毛,相较于柚的其他品种,其果皮更厚实。果肉则呈现浅黄白色,带有酸苦味,不适合生食。然而,正是这橘红的果皮,在中医药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化州产的橘红尤为知名,因此得名化州橘红。其药用价值在明万历年间的《高州府志物产》中便有所记载,并在《本草拾遗》中被列为化痰止咳、风寒咳嗽的首选药物。无论是寒咳还是干咳,橘红都能发挥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它还能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食少吐泻、消化不良等症状的改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体虚和肺热者应避免服用化橘红。此外,化橘红还是广东道地药材“十大广药”之一,其珍贵地位可见一斑。化橘红,这一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的独特产物,被誉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年2月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赋予了“化橘红”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彰显其珍稀地位与卓越品质。药用部位主要是化橘红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在夏季果实尚未成熟时进行采收,经过沸水中的略烫后,将果皮割成5或7瓣,去除果瓤及部分中果皮,然后压制成形并干燥。化橘红在中药学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痰症、理气、健胃和消食等。它能够治疗胸中的痰滞、咳嗽气喘、呕吐呃逆以及饮食积滞。早在清朝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记载,称橘红能治疗痰症、消油腻、消食、醒酒、宽中解蟹毒。而在光绪十四年的《化州志》中,更是记载了化州橘红在治疗痰症方面的神奇效果,每片真品价值连城。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化橘红药用部位的相关信息。在整理和呈现过程中,我们力求准确与客观,以确保读者能够获得有价值的内容。但请注意,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