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化橘红 > 化橘红性味 > 正文 > 正文

值得收藏高原之旅必备清单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28 12:32:54
设计求职招聘QQ群 https://new.qq.com/rain/a/20210909a0ayux00
去年国庆节前几天收到表妹信息“姐,国庆过后我准备去西藏玩,怕有高原反应,有人建议提前半个月吃红景天中药,冲泡红景天的同时可加上黄芪、红枣、枸杞对吗?万一晕车的同时可服用这种晕车药吗?或者你有更好的建议请告诉我。”

今年国庆前后不少朋友问:去川西准备什么药预防高原反应?

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高原反应?哪些人容易引起高原反应?如何预防高原反应?高原之旅必备清单有哪些?一、什么是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指短期内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m以上,对机体产生明显生物效应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上升到高海拔地区时,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脑肺综合征。高原反应又分为急性高原病、高原脑水肿和高原肺水肿。初入海拔m以上地区,特有的低压、低氧环境使人极易出现头痛、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睡眠障碍、恶心、呕吐等急性高原反应,迅速登山更易发病,部分人症状一周左右消失,但还有少数人症状急剧加重,发展为高原肺水肿(高山肺水肿。主要症状为休息状态下呼吸困难、咳嗽频繁、痰中带粉红色血丝、虚弱、前胸有堵塞感、皮肤苍白且发绀。未经治疗的高山肺水肿死亡率为40%。)或高原脑水肿(主要症状为剧烈头痛、呕吐、肢体不协调、走路不稳或精神异常。未经治疗的高山脑水肿死亡率为14%。))等致命性疾病。西藏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地区,平均高度都在米以上。

二、哪些人容易引起高原反应?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间质性肺病、各种呼吸功能不全、器质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严重贫血、胃肠道疾病、神经与精神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等不宜上高海拔地区的患者,这些人容易引起高原反应,且本身基础疾病较严重,最好避免盲目进入高海拔地区,而轻症患者如要进入高原,也最好随身携带氧气及药物,做好预防准备。

三.如何预防高原反应?

进入高海拔地区后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生活方面、运动方面、精神方面、药物方面以及吸氧等方法。

在生活方面,要注意防寒保暖、适量饮水、预防光照,不要饮酒和吸烟,节制饮食,多食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等富有维生素以及易消化的食品以减少消化系统的负担及保持足够的能量供应,少洗澡以避免受凉感冒,因为感冒是高原肺水肿的主要诱因之一。

在运动方面,初入高原者要尽量减少运动量,避免快走,更不能跑步或奔跑,也不能做体力劳动,最好能完全静休半天,第一天晚上一定要早休息多睡眠,一般休息2~3天待机体适应高海拔环境后再逐步增加运动量。

在精神方面,向即将进入高海拔环境者普及高海拔环境相关的医疗保健知识,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加其自信心,对其成功适应高原环境,摆脱氧气依赖也有着重要帮助。

预防高原病最好的方法是在同一海拔地方停留两三天,让身体逐步适应后,再提升旅行高度。假如出现高原病症状,切勿急于攀高,应待症状消失后再继续。

四.高原之旅必备清单有哪些?(一)生活方面

1.防紫外线眼镜:佩戴防紫外线眼镜佩戴全视线变色镜片,能%阻挡紫外线A/B,减弱眩光,保护眼睛免受阳光直射。

2.防晒霜:露于阳光前15分钟涂抹防晒剂,能有效防止皮肤晒伤。

防晒措施主要有硬防晒和软防晒。硬防晒包括穿长袖长裤、戴帽子墨镜、戴口罩、撑伞等等。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或者加有防晒涂层的太阳伞防晒效果越好,衣服的密度越高、颜色越深、或加有防晒涂层,其防晒效果越好。软防晒包括含有防晒功能成分的隔离霜、粉底液等等或者直接使用防晒霜,下面来简单科普一下如何选购和使用防晒霜。

一般来说我们都会选用广谱防晒霜,也就是能同时防护UVA(长波黑斑效应紫外线)和UVB(户外紫外线),它们对应的防晒指标为PA和SPF,防晒等级如下:

PA+

轻度防晒

延缓肌肤晒黑时间2-4倍

PA++

中度防晒

延缓肌肤晒黑时间4-8倍

PA+++

强度防晒

延缓肌肤晒黑时间8倍以上

+号越多,代表抵御UVA的能力越强

SPF15

能防晒分钟

SPF25

能防晒分钟

SPF30

能防晒分钟

SPF50

能防晒0分钟

在挑选防晒产品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购买不同PA和SPF值对应的防晒产品。我们使用防晒霜必须足量、反复涂抹于所有受到日晒的皮肤部位,以提供有效的防护。有些省着用防晒霜的人可能就白用了,起不到防晒的作用。防晒霜要用够量,可多不可少。防晒测评用量标准是2㎎/cm2,大概摊开一枚硬币的大小可以涂满整张脸(不包括脖子),其他部位可以根据这个比例参考。在日晒前15分钟应进行涂抹,让皮肤表面形成防晒保护膜。

(二)预防高原反应药物清单

1.乙酰唑胺片(或醋甲唑胺片)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首选药物:

乙酰唑胺是一种肾脏碳酸酐酶抑制药,可减少水的再吸收,增加钠、钾和碳酸氢盐的排泄,同时通过酸化血液,增加呼吸作用,帮助适应高原特殊环境。

乙酰唑胺预防急性高原病成人的推荐剂量为口服(半片)~mg(1片),每天服2次,于上高原前24小时和上高原后48小时服用。

如果买不到乙酰唑胺片,可用醋甲唑胺片代替,醋甲唑胺片50mg(1片),一日2次,早晚饭后各服一片。于上高原前24小时和上高原后48h小时服用。

2.加合百服宁片治疗头痛。

本品每片含主要成份对乙酰氨基酚毫克和咖啡因65毫克,可有效缓解高原反应头痛、感冒发热所致头痛等。上高原后有高原反应头痛时服用,服用方法,口服1片,每天服三次,间隔6小时重复用药,24小时内不得超过4片,疗程不超过7天。

3.防晕车药:

(1)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片

治疗高原反应引起的呕吐。

服用时间:乘车前15~30分钟或餐前半小时吞服。

用法及用量:一般晕车者服5毫克(1片),严重者服10毫克(2片)。儿童酌减。

注意事项:行程4小时以上无症状者,可再服1片,服后减少头部运动,保持情绪愉快稳定。一日量不可超过10片。

(2)盐酸苯环壬酯片

适应症:用于预防晕车(船、飞机)。供预防晕动病之用,如已出现明显的晕车(船、飞机)症状再服用则疗效明显降低。

用法用量:乘车(船、飞机)前半小时口服2毫克(1片),必要时4-5小时后再服2毫克(1片)。

4.地塞米松片:

地塞米松是一种合成的高效糖皮质激素,可替代肾上腺皮质机能的不足,增强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韧性,提高机体的抗缺氧能力;同时,它还具有抗炎作用,能有效减轻和防止组织的炎症反应,稳定组织和细胞的功能,防止组织因缺氧而发生水肿。临床实验证明,其能预防急性高原病和高原肺水肿的发生,同时也可改善高原肺水肿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肺水肿病程。上高原后有高原反应时服用,0.75mg,每天服一次,由于地塞米松属于短期防治急性高原反应的药物,服用时间一般不宜超过3天。

地塞米松适用于各种程度急性高原病的治疗,尤其适用于中重度急性高原病的治疗,剂量为4mg,每6小时一次,可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一旦怀疑存在高原脑水肿应立即下降至低海拔地区。如果降低所在高度不可行,需要进行补充供氧。

5.唑吡坦片:思诺思(酒石酸唑吡坦片),仅限用于下列情况下严重睡眠障碍的治疗:偶发性失眠症和暂时性失眠症。上高原后失眠时服用,半片,晚上睡前服一次。(谨慎用药,因为本药可能掩盖缺氧症状)。

6.保济丸+黄连素:旅途中餐后肚子发胀或者拉肚子(腹泻),口服保济丸1小瓶,黄连素片(黄连素又名盐酸小檗碱)2粒。

保济丸由葛根、钩藤、菊花、厚朴、苍术、广藿香、化橘红、白芷、木香等16味中药组成。其主要功效为解表、祛湿、和中,主用于腹痛吐泻,噎食嗳酸,恶心呕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发热头痛等症,是广东地区乃至东南亚华人家庭常备药品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保济丸具有抑菌、抗炎、镇痛、止泻及对胃肠道功能具有双向调节等作用。

(三)有人建议提前半个月吃红景天中药,冲泡红景天的同时可加上黄芪、红枣、枸杞对吗?

目前,抗高原反应药物主要分为中草药、藏药、西药和中西药结合药物等。国内研究和使用的预防高原病、提高机体抗缺氧耐力的药物有许多,大多以中草药为主。近年来,中药和藏药对于急性高原病的防治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大多由天然植物组成,有着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和经济实用等优势。

1.红景天

有效成分是红景天苷,可通过增加血糖、肝糖元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双面调节起作用。红景天能增加供氧能力,其部分原因是由于含一种叫毛柳苷的成分对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现代药理学认为红景天苷能明显提高缺氧集体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增强脑干网状系统兴奋性、改善脑神经某些递质失调和改善脑功能,显著提高人的抗缺氧、抗寒、抗疲劳、抗免疫功能低下等能力,并能通过增加血糖和肝糖元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双面调节来改善人的体力和工作能力。

2.黄芪

黄芪具有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健脾利湿、养心通络之功效,可改善气虚所致的各脏腑功能。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多花黄芪能直接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强心肌收缩、增加心排出量,使心率下降,可改善微循环,还能促进细胞代谢,改善细胞营养;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免疫功能调节均有作用。一组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黄芪注射液在治疗急性高原反应各症状的疗效比单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疗效佳,且可缩短急性高原反应的病程。

3.枸杞

枸杞的有效成分是枸杞多糖,具有降低血压、抑制心脏、兴奋肠道等拟胆碱样作用。它通过使各组织耗氧量降低而产生耐缺氧和抗疲劳的作用。

特别提醒:高山脑水肿和高山肺水肿是非常严重的病症,若处理不当,很可能危及生命,此时应该吸氧,立即下降高度,医院接受正规治疗。祝各位朋友旅途愉快!专家简介

刘春霞

中医院主任药师

广东省药学会审方培训优秀师资,中国药学会优秀药师,广东最美药师。从事药学工作33年,在药物制剂研发、临床合理用药、药学科普与安全合理用药科学传播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学术兼职:

中国药学会第一届科学传播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药师协会患者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科普部科学辟谣平台专家

广东省药学会药学科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药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作者/编辑:广东省药学会中医院刘春霞

以上为“岭南药学”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来源和作者及审稿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ajuhonga.com/hjhxw/97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化橘红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