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
会城茶坑村的发展思路
一
乡村振兴的“茶坑样本”
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正式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方面进行安排部署。
多年来,新会区在乡村振兴方面创新不断,成效显著。年,新会区出台了《关于建设幸福新农村工作实施意见》,先后成立了“五改六有七提高”幸福新农村建设、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游)建设等领导小组,深入谋划和大力推动幸福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扩容提质工作,着力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年,出台了区委“一号文”《新会区关于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深化幸福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幸福新农村的“升级版”。年开始,新会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抓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有效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区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乡村振兴(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多次听取区政府的专题报告。年1月23日,新会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首度实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其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项目”位列其中。常委会加强督促检查,人大代表专题视察,确保民生实事项目圆满完成。
区人大常委会指导各镇街开展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工作。年1月,新会区人大常委会会城街道工委组织辖区内的46名区级人大代表票选出年8大民生实事项目。其中“茶坑美丽乡村建设”,致力改善茶坑村人居环境。区人大会城街道工委根据代表的行业属性,落实代表对“茶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监督、上报进度,及时指出问题。同时,对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期中考核”,年7月组织人大代表察看茶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施工现场,并与施工单位、责任部门探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推动“茶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会城茶坑村,以“启超故里,陈皮之乡”远近闻名。这里走出了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梁启超。近年来,作为新会区政府致力打造“三产融合”典范的陈皮村,成为茶坑村乃至新会的又一张名片。由农业部等主办的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评选活动,茶坑村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村。年,茶坑村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红利,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围绕“一路二园三产多点开花”(即升级一条环村路,打造两个具地方特色的人才公园、党建公园,发挥陈皮村三产融合产业优势,点亮沿村多个红色景点、文化地标、古村落群)的思路,以提质红色旅游资源和做强陈皮产业为支撑,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年6月23日,市委书记林应武在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接受了广东广播电视台《乡村振兴大擂台》书记访谈摄制组的专访,为参与《乡村振兴大擂台》节目的新会茶坑村和台山海宴五丰村打call助力,年9月1日茶坑村获“优秀村”美誉。
二
茶坑村的资源优势
一是地理优势
茶坑村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新会会城以南12公里处,地处银洲湖畔,背靠凤山,凤山东面是西江、潭江汇合处。属新会区会城街道办事处下辖的村委会,全村面积7.8平方公里,分为十四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多人。现有农业用地约亩,以新会柑种植为主,此外工业用地约亩,商业用地约亩。
当我们从圭峰山下永镇山门的圭峰路出发,沿着中轴线一路南下,仿佛在进行一程文明之旅。古老的会城慢慢在褪色,当启超大道两旁的万达、碧桂园、美吉特等现代化建筑一一展现时,我们既兴奋又惆怅。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小街叫卖声、蝉鸣蛙叫、田野风光、荷塘飘香、柑橘压枝头的往昔回忆渐行渐远,远眺熊子塔成为新会人“望得见乡愁”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启超故里,陈皮之乡”的茶坑仿佛成为新会人的“回得去”的共同精神家园。
二是人文优势
茶坑村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和书法家的国学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之称的梁启超故居所在地,是新会弥足珍贵的一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人文名片。梁启超于清同治十二年(即年)诞生于茶坑,师从于康有为,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先后担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和财政总长。年,梁启超愤慨于军阀和政治的混乱,弃政从文,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一生写下多万字的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梁启超共有九名儿女,他以“爱国、敬业、自强、仁爱、诚信、趣味”的良好家风,潜移默化影响着儿女们,他们分别在文史、建筑学、考古学、军事学、图书馆学、经济学、火箭导弹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有“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美誉。
三是旅游优势
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有多平方米。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位于梁启超故居南侧,由中国工程院士莫伯治先生主持设计,年落成。建筑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又隐现天津饮冰室建筑风格。馆内展示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政治活动家、思想家,享誉中外的学术巨擘和书法大家的风采。
熊子塔(凌云塔)
熊(粤音为“泥”naí)子塔位于凤山之顶,是新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凌云塔、龙子塔。熊子塔建成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年)仲秋,八角七层,被新会的读书人称作“文笔”,认为此地人杰地灵,定出文人。站在塔顶层,可北望圭峰山,南眺崖门海景,俯瞰银洲湖。它是航行者的“航标”,“熊塔归帆”曾被列为新会八景之一。
茶坑村旧乡府建筑
旧乡府在新会茶坑乡间早已流传为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于年返乡主持的设计,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已有50多年。随着旧乡政府功能转变,其办公场所另迁他址,旧乡府仅剩茶坑村老人基金会作为办公场所使用。从旧乡府建筑及其内外环境看,它为一组中西合璧、颇具侨乡风情,融合了岭南建筑和西方建筑特色的园林式院落建筑,被列为新会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予以保护。
四是产业优势
1.熊子塔(凌云塔)下的道地陈皮。在新会,有这样的说法:熊子塔视线所及的范围,出产的新会柑品质尤佳,部分柑果蒂顶,更带有“五星”标志。原来,茶坑地处以银洲湖为核心的谭江两岸冲积平原带和南部滨海沉积平原新垦区,每年汛期,西江就会将云贵高原的土壤元素随洪水带到新会银洲湖与潭江水交汇,形成独特的灌溉用水。每年的12月至来年的3、4月汛期前,西江、潭江径流减少,海潮倒灌,形成每年一次的咸潮,含盐量达3—9‰,因此水土成分中渗透了海水的元素。由于西江的洪水和潭江潮水及南海的海水共同作用,形成了独有的“三水融通、咸淡交融”水土特色,为新会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茶坑陈皮具有道地性,是新会又一张省级乃至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名片。
2.新会柑种植基地。茶坑的新会柑种植,历来以小农户种植为主。近年来,随着政府部门对产业的大力扶持,涌现出许多种植示范基地,逐渐向科学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在专业种植合作社的指导下,依托智慧农业平台,通过分析柑树数据,科学把控种植过程,努力打造“柑树种植智慧化”系统。
五是文化优势
一直以来,“启超故里,陈皮之乡”成为茶坑村的独有文化名片。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王鲁湘在新会的一次讲座中,是这么总结新会陈皮的:温——陈皮的性是温的,其个性有一种仁义的品德;香——陈皮的香味是开窍的,有任何郁闷不舒服,闻之则开窍;陈——是时光和岁月的产物,时间越长,价值越高,香气也越浓郁醇和;和——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所有在,和为贵,和为上。陈皮的作用就在这里,它可以和所有的中药进行配伍,然后使所有的药最后都变成一种“和”的品格。作为熊子塔下的道地陈皮,茶坑陈皮的资源优势决定了其在新会陈皮中的最高地位,陈皮文化精髓已深深地融入茶坑村的肌理中,如何进一步传承、弘扬陈皮文化成了茶坑村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
三
茶坑村的发展瓶颈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新会区及各镇街党委、人大、政府高度重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茶坑村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瓶颈具体如下:
一是定位不明确,格局不宏大
年会城街道票选的8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的“茶坑美丽乡村建设”,由会城街道投入资金,建设项目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年,该村围绕“一路二园三产多点开花”(即升级一条环村路,打造两个具地方特色的人才公园、党建公园,发挥陈皮村三产融合产业优势,点亮沿村多个红色景点、文化地标、古村落群)的思路,加快村容村貌整治。由于茶坑村尚未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定位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古韵茶坑”底蕴不足,“启超故里”略显局促,“陈皮之乡”缺乏张力,“最美乡村”魅力内敛,没有形成资源要素的有效聚集,缺乏宏大格局。
二是“启超故里”文化优势趋弱
梁启超以“梁新会”自称,充满了自豪感。茶坑,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先驱梁启超的故里,理应是各路学者文人、社会贤达、芸芸众生、莘莘学子的朝圣之地。虽然区政府修葺了梁启超故居、开设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由于陈列单一、功能单一、范围不大、内涵不足,加上没有注入现代元素,“启超故里”的文化承载力日益弱化,无法向人们展现一种现代思想、文化发源地与美丽乡村的生活方式(场景)之间的张力。笔者曾与游客交谈,他们前来茶坑村,主要是慕名而来,年长者想理清梁启超一生的思想脉络,中青年者想学习梁启超的好家风,年少者想从梁启超少年读书处汲取建设“少年中国”的磅礴力量。由于“梁启超故居”、“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内涵没有充分的释放与传递,许多游客乘兴而来,没有找寻到各自认同的文化因子,没有引起共鸣与启发,只好带着遗憾和惆怅而去。故居和纪念馆前的民居没有统一规划,整体不协调,没有流连忘返的空间,基本属于一次性的文旅消费。
三是产业优势没有形成共享机制
茶坑是陈皮之乡,没有在陈皮种植、销售优势,现代农业、精品农业方面形成自己的品牌,农民创收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陈皮村位于茶坑村区域内,属于新会柑(陈皮)生产、销售等方面龙头企业,但没有形成企业反哺农业、农村、农民的良性共享机制,茶坑村只是在“最美乡村”的特色上“借景”而已。茶坑村守着资源故步自封,没有跳出茶坑村来审视自己,没有“借力”发展自己,不善于利用一切资源为自己增色、壮骨。如与近在咫尺的江门丽宫国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丽宫”),关联度不大,互惠性不强。据了解,为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年12月,新会区11个镇(街)将市、区两级下达的产业扶贫资金统一投资入股“丽宫”陈皮收贮产业扶贫项目,投资期限为3年,预计年收益达6.5%。此外,“丽宫”还建立精准扶贫体制,优先录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对种植新会柑的贫困户提供免费技术支持及优先收购其产品。
四
茶坑村的发展思路
(一)强基固本,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实现“善治”一要加强党建引领。
要发挥好茶坑村党委的党建优势,打好基础,强化茶坑领导架构(两委和各小组长),团结带领茶坑村民,充分利用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推动茶坑村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要推进村经济改革。
着力产业振兴,高水平开发茶坑村工业园,做好招商选资,为茶坑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长久动力。以股份制改革为突破口,将经济激活、人力资源激活。完善分配机制,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共建和谐社会。
三要是推进社会治理。
把村的发展、村民利益和政府管理目标融合在一起“共建共治共享”。
●保护性开发茶坑中村,修旧如旧,整治村容村貌,保持周边民居外立面的统一性。
●聚焦民生实事。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铺设排污管道,疏通排水道,防止水浸村的现象。通过资本运作,让村民搬进高质量的生活小区,切实提高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加强乡村管理。明确“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做好村级组织人才储备工作,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有为青年回(下)乡投入乡村建设。完善现代乡村管理机制与传统乡村管理模式的有机统一,增强乡村社会传统文化的哺育,推动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区街联动,高标规划
建议有关单位把“茶坑美丽乡村建设”上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加强领导,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制定茶坑乡村振兴规划,分步实施。建议新会区人大常委会以及会城街道工委持续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ajuhonga.com/hjhxw/6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