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化橘红 > 化橘红性味 > 正文 > 正文

仝小林院士中医药抗疫经验分享,中医的疗效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23 19:49:26
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 http://m.39.net/pf/a_4781529.html

一、从寒湿疫认识新冠肺炎

1.1湿冷的武汉走访武昌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天气转晴、气温升高后,发热门诊数量大幅度下降,由每天一百余人次下降到二十余人次,证明了气候对发病的影响。武汉市年1月份的降水量,是过去20年来平均值的4.6倍。1.2一位武汉本地中年司机艾灸拔罐的体验在艾灸腹部时,常觉得皮肤出现大量水珠,潮湿感明显;其在按摩推拿时,常觉肩膀湿漉漉的。武汉地区的气候导致人们体内普遍湿气较重。1.3嗜寒湿之戾气新冠病毒具有嗜寒湿的习性,素体阳虚、寒湿体质或久居寒湿环境的患者更易发病。SARS热毒为盛,体强者抗争,肺络反伤,年轻人气短尤甚,老年反轻。新冠肺炎寒湿为因,体弱气虚为本,死者多为老年,盖老年阳气已衰,无力抗邪,易受寒湿阴邪所困,故预后不佳。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研究所、全球病毒网络(GVN)卓越中心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与纬度、温度之间存在相关性。该论文根据模型预测:随着气温升高,目前疫情地区将有所缓解,而目前疫情区以北的区域则可能进入流行风险,从东至西分别是:东北亚、中亚、高加索地区、东欧、中欧、不列颠群岛、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以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研究发现,迄今为止,由新冠病毒引起的疫情主要沿狭窄的东西向分布,大致沿北纬30°-50°的走廊,这一带有着类似的温度:5摄氏度-11摄氏度,类似的湿度:47%-79%。1.4症状特征通过实地观察武汉本地的确诊病例,发现多数患者由感受寒湿起病。在疾病早中期呈现:寒湿袭表、寒湿阻肺、寒湿碍脾的临床表现。寒湿袭表:症见恶寒发热、周身酸痛之表证。寒湿阻肺:症见胸闷、憋闷、气短、乏力、干咳少痰等,肺失宣肃的临床表现。寒湿碍脾:症见脘痞、呕恶、纳差、腹泻、大便黏腻不爽等运化失司的临床表现。且患者舌质淡胖、齿痕,苔多白而厚腻或腐,或虽有黄苔,但细察舌体发暗,呈青紫色,脉滑或濡,寒湿之象非常明显。1.5舌脉特征:脉多濡滑初期:寒湿郁阻之舌象中期:化燥之舌象,化热之舌象中后期:热毒伤阴之舌象,气阴两伤之舌象危重症:伤阳之舌象1.6病性:寒湿伤阳

通过临床实际观察发现,患者出现高热的情况并非普遍,尤其是重型、危重型患者可为低热,甚无明显发热。

寒湿疫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流行性出血热等温热疫病明显不同。温热疫病起病即见壮热,邪热炽盛,燔灼三焦,蒙蔽心包,与寒疫也有所不同,寒疫为寒邪夹杂戾气而致,可从太阳迅速转入阳明,出现高热、实热之证,而寒湿疫起病责之寒湿阴邪,湿性黏滞,病情缠绵,化热较慢。1.7病位

寒湿裹挟戾气侵袭人体,或从腠理而袭,或由口鼻而入,甚或直中于里,首当其冲者,肺脾二脏,可波及心、肝、肾。

1.8分期

郁(初期):寒湿袭表、寒湿阻肺、寒湿碍脾、湿郁化热

闭(中期):寒化-阻虚寒凝、寒湿瘀阻、寒湿壅滞;热化-湿热蕴肺、疫毒闭肺脱(重症期):瘀热入营、气营两燔、内闭外脱虚(恢复期):正虚邪恋、肺脾气虚、气阴两虚、痰瘀阻络1.9鉴别

新冠为一新病。一切要从临床实际出发,不被古人之说所囿。要总结这个病的特点、规律,而不是套用古人之说,刻舟求剑。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出发点和立脚点。

温病下不厌早,寒湿下不宜早。A.伤寒与温病的鉴别伤寒:寒邪袭太阳之表,化热转阳明。温病:温邪侵袭肺卫,传入气营。二者殊途同归。B.寒湿与湿温的鉴别湿温:早期可有寒湿困表,如《瘟疫论》中白腻苔、积粉苔,但发在暑夏,很快化热、传变迅速。寒湿:寒湿困表时间偏长,低热或不热,后期可有部分化热,化热者可与湿温同治;亦有部分不化热,至死仍寒。1.10圣散子方圣散子方组方:肉豆蔻9g、猪苓15g、石菖蒲15g、高良姜15g、独活15g、附子15g(炮)、麻黄15g、厚朴15g、藁本15g、芍药15g、柴胡15g、泽泻15g、白术15g、细辛15g、藿香15g、姜半夏15g、茯苓15g、炙甘草15g。功效与作用:疏表发汗,辟疫祛邪。主治:表里两感,卫阳郁闭,高热无汗,不进饮食,或感犯时疫,神昏谵狂,病情危笃者。用法:上药研末,每次15g,水煎服。亦可用饮片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二、中医分期治疗

2.1通治方-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1)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

为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基于中医古代治瘟指导思想及多年临床经验,通过实地走医院病房、发热门诊、急诊留观及社区患者的实际情况,并和湖北、武汉专家充分讨论后形成的中药通治方。

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已被纳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五、六、七版。功效与作用:宣肺透邪、祛湿化浊、解毒通络。主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发热、疑似病例及确诊初期患者的治疗。用法:水煎服,日一剂,每日3次,早中晚各一次,饭前服用。(2)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加减法

为了便于基层中医的运用,将九加减精简为四加减,具体如下:

发热明显(38°C以上):麻黄6g、芦根60g、生石膏15g、柴胡15g咳喘重:连翘15g、百部15g、葶苈子15g、仙鹤草15g、炙紫苑15g、化橘红15g、大黄6g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腹泻:炒莱菔子15g、陈皮15g、姜半夏15g、黄连6g、炮姜9g气短乏力:黄芪30g、党参15g、丹参15g、炒白术15g、干姜9g、北沙参30g(3)通治方-恢复期通治方(仝小林院士自拟方)

补中益气汤、沙参麦冬汤、六君子汤加减:黄芪、党参、炒白术、南沙参、北沙参、麦冬、陈皮、茯苓、法夏、知母、丹参、浙贝、赤芍、桔梗、防风、甘草、焦三仙、山药。

功效与作用:健脾祛湿,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主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恢复期患者的治疗。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方解:本方以补中益气汤、沙参麦冬汤、六君子汤等为底方化裁而成。方中之黄芪益肺脾之气,麦冬益肺脾之阴,共为君药而为全方奠定基础。党参、炒白术、山药、陈皮、茯苓、法半夏、炒三仙、南北沙参、浙贝母共为臣药,其中之党参、炒白术益气健脾,陈皮、茯苓、法半夏化痰祛湿,炒三仙消食健胃,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助黄芪益肺脾之气;南北沙参益气养阴,山药养费脾肾之阴,浙贝母润肺化痰,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助麦冬养肺脾之阴。水蛭、土鳖虫、丹参共为佐药。其中之水蛭、土鳖虫活血通络,丹参养血活血,进而可消除病情进展中所形成的各类瘀血。甘草以其甘平之性、调和之功,而为使药。(4)大范围发药:武昌-武汉-湖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前线总指挥部和湖北省卫健委、武汉市卫健委于2月2日作出决定:尽快在社区发药,让每一个社区的居家病人吃上中药。马上协调“九州通药业”按“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连夜熬制了袋汤药,率先在社区大范围免费发药。

袋中药对于当时的武昌社区,无疑是杯水车薪。武昌区紧急向江苏连云港市求援,连云港康缘药业3天内生产了1号方及4个加减方约4.2万人份14天用量的中药颗粒剂,全部赠送武昌区。截至3月13日,湖北省范围已经发放70多万副1号方药,5万多病人服用了此药。2.2分期分证论治(1)初期寒湿袭表-神术散加减寒湿阻肺-神术散、小青龙汤加减寒湿碍脾-藿香正气散加减湿郁化热-甘露消毒丹、小柴胡汤加减(2)中期-寒化阳虚寒凝-麻黄附子细辛汤、理中汤、三拗汤、平胃散加减寒湿瘀阻-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血府逐瘀汤加减寒湿壅滞-麻黄加术汤、厚朴三物汤、达原饮加减(3)中期-热化湿热蕴肺-达原饮、蒿芩清胆汤、小柴胡汤加减疫毒闭肺-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达原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4)重症期瘀热入营-犀角地黄汤、生脉饮、复脉汤加减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加减内闭外脱-参附汤、来复汤加减(5)恢复期正虚邪恋(余毒未清)-柴胡桂枝汤加减肺脾气虚-六君子汤加减气阴两虚-沙参麦冬汤、生脉散、竹叶石膏汤加减痰瘀阻络-自拟方(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为治则)

三、中医药疗效

3.1武昌模式-全程疗效

“确诊人数出院断崖式下降,并维持在低位水平;确诊轻症和疑似患者中药干预治疗作用明显;重症患者的死亡病例逐步下降,并保持低位水平;出院康复隔离患者中医药综合干预组复阳率显著优于无干预对照组。”——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卫建局副局长王辉

在湖北省和武汉地区应用2万余例,初步数据结果提示,对发热、咳嗽、气短、乏力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武昌模式-意义仝小林院士总结摸索出“政府搭台+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的武昌模式。“武昌模式”是我国在面对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社区中医药防控的一种创新模式。尤其是在疫苗及特效药未出现之前,先以中医定性,再以通治方治病,使疫情防治关口前移。“武昌模式”所得到的万余份反馈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武昌模式”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中医药专业力量的支撑以及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搭建和后方药企、专家团队的支援。此种模式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具有示范意义。3.2中医药对轻型/普通型的疗效-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降低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患者转重率——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例轻症患者病情无一例加重。最终进入分析的共有例,寒湿疫方组例,对照组例。主要的结局指标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率: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组为0例(0.0%),对照组为19例(6.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总体年龄的均数为48.5±14.4岁,中位年龄为48岁。有合并基础疾病的例数为人,占46.3%,合并使用中成药的例数为人,占62.7%。3.3中医药对重型/危重型的疗效-中药汤剂(分期分证论治)重型/危重型患者死亡风险降低80%。医院住院COVID-19病例例,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例(中药汤剂组例,非中药汤;剂组例)。分析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共死亡71例,其中中药汤剂组死亡15例;未用中药汤剂组死亡56例。中药汤剂组的死亡风险下降了87.7%,与未用中药汤剂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4中医药对恢复期的疗效-以中药汤剂为主的综合干预患者出院后症状改善、复阳率低。队列研究:对武汉6个康复驿站观察的治愈出院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分析,所有观察人员平均隔离观察时间约为10天。共观察有名出院人员。其中,人接受中药综合干预,包括恢复期颗粒、八段锦、穴位贴敷灸、足浴等。95人未接受任何干预。结果显示:经中医综合干预后,观察人员的咳嗽、胸闷气短以及乏力、心悸、失眠、出汗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中医综合干预组的复阳率为2.8%(9/);对照组复阳率为15.8%(15/95)。两组复阳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武昌模式-医院制剂备案申报基于前期研究结果,针对寒湿疫理论拟定的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和恢复期康复的肺毒清合剂、芪麦肺络平合剂已获得传统工艺中药制剂的备案批件。3.6三药三方三个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三个中药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效果明确。在中国最新颁布的第七版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指南中,中医方案内容丰富,既有通治方,也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证型的方剂和中成药。经过筛选研究,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颗粒、血必净注射液,中药复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三方三药”被证实对新冠肺炎有明显疗效,可为国际疫情防控提供有效中药推荐。(1)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金花清感颗粒在治疗轻症、普通型患者中具有确切疗效,可缩短退热时间,淋巴细胞、白细胞复常率提高,转重症率明显下降。张伯礼院士团队在医院进行例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对照研究发现,金花清感颗粒组较西医组病人的转重率明显下降,为11.8%,病人的退热时间仅为1.5天。李学医院开展的一项80例对照研究也发现,给予金花清感的患者,核酸转阴的时间较对照组提前了2.5天,同时肺部炎症好转的时间平均为8天,而对照组是10.3天。(2)三药三方-连花清瘟胶囊我国第一个进入美国FDA临床研究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治疗轻型、普通型患者显示有疗效,尤其是发热、咳嗽、乏力消失时间快,能够减少、普通型转重型的发生,促进核酸转阴。(3)三药三方-血必净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在治疗重型、危重型患者重,与西医药联合使用可提高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率,减少重型转危重型。

四、对此次疫病的思考

4.1关于辨病和辨证的思考年龄、体质、基础病的参与增加证候的复杂性,西药及中成药的干预增加了疾病演变的复杂性。现代医学治疗为基础,治疗往往使疾病过程变得模糊,抗病毒,抗生素激素、大量补液,给疾病发展的自然进展带来很多干扰。亦使疾病变质变得复杂。故总结纯中药治疗病例尤为可贵,可窥疾病本来面目。思考:中医优势迅速应对:在疫情爆发时,通过症状收集和临床分析,即可确定中医治疗方案,迅速用于临床救治,具有快速反应、迅速应对等优势。防治策略:应对病因不明确、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物的新发突发传染病时,中医药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提供不一样的防治策略。恢复期:恢复期的中医综合干预。4.2关于“复阳”的思考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仍存在轻微的咳嗽、出汗、身体乏力、活动后气促等症状,少数病人还会出现再次发热,甚至核酸检测复阳的情况。年3月30日,来医院/南方医院的张政教授带领团队在医学预印本平台medRxiv发表研究结果:14.5%的病人出现了复阳情况;轻中症患者是复阳的“主力军”;年龄小、恢复快以及症状轻与复阳率出现了明显相关性;复阳患者再次入院后病程平稳,且在出院后并未引发新的感染,传播力不强。4.3无症状感染者的中药治疗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发烧、咳嗽、咽痛等自我感知的临床症状,同时也没用临床可识别的症状和体征,但是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是阳性者。截至4月1日24时,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为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为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针对尚在医学观察期的无症状感染者,可参考全国诊疗方案可推荐中成药。医学观察期临床表现1:乏力伴胃肠不适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滴丸、水、口服液临床表现2:乏力伴发热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4.4更多体会扶正与祛邪——扶正可以祛邪,但人体必虚;祛邪即是扶正,人体未虚,万不可见乏力就去补脾,见气短就去补肺。对病例观察的局限性难看清全貌。

五、小结

1.一疫当有一方,一方当有加减。2.辨舌为治疫第一要义。发病季节,为寒湿疫和湿瘟不二断法。3.一疫有一疫之定规(归)。虽伤寒、温病、瘟疫诸方可用,必合大法。寒湿疫大法者何?宣肺化湿。4.寒湿疫防治,须三因制宜。5.分期不在诊证候,而在辨轻重。6.体质、年龄、基础病影响疾病走向。7.早期慎用寒凉。8.中医辨证论治,一人一方的得与失。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复兴之路上,我们一起呐喊与见证!很多人都在转发,你要不要+1

本文来源:大家医师服务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免责声明: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ajuhonga.com/hjhxw/5423.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化橘红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