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觅仙方觅验方”。相关资料来自相关分享文档,本人只是转载整理,不对内容承担任何附带责任和义务!不排除个别有错别字和疏漏,一定要进行辨证,在医师指导下学习。仅供学习参考,如需服用,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本人概不负责!临床要辨识好,如果对症当如虎添翼,如不对症,则多偾事,需注意,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验方,并在医师指导下实践后去推广,这是每一个中医人的责任,为自己好,为别人好!
百日咳中医治疗
百日咳是许多幼儿常发的疾病。病如其名,宝宝得了百日咳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甚至还会引发肺炎、脑病等并发症。那么百日咳的治疗有什么良方呢?目前大量采用的是疫苗法,这是病前的防疫治疗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因为百日咳的唯一传染源就是患者,因此,疫苗有斩草除根的作用。然而一旦已经患有此病,又该有哪些治疗方法呢?我们会为
大家介绍几种中医治疗方法,这既是我国中医学的瑰宝,也是一些经过临床证明有很好效果的治疗方法。
辩证治疗
初咳期
证候:微热,喷嚏,咳嗽逐渐加重,昼轻夜重。偏于风寒者,伴恶寒,痰稀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偏于风热者,伴咽红,痰稠不易咳出,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宣肺。
方药:桑菊饮或杏苏散。主要药物: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连翘、薄荷、甘草、苇根。
属风寒轻证者,选用杏苏散加减以辛温发散、温肺化痰。热邪偏重,咳嗽较剧者,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以宣肺清热、化痰止咳。痰稠不易咯出者,加用天竹黄、鲜竹沥、瓜蒌仁等清化痰热。
2、痉咳期
证候:咳嗽阵作,昼轻夜重,咳时面红耳赤,涕泪交流,甚至吐出乳食痰液后,痉咳方可暂停。剧咳时可见痰中带血丝,甚则鼻衄或结膜下出血,可见舌系带溃疡。舌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泻肺镇咳。
方药:桑白皮汤。主要药物: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黄芩、黄连、山栀。
若痉咳频作,加白僵蚕、蜈蚣解痉镇咳;呕吐较重者,加代赭石、枇杷叶、竹茹降逆止呕;痰多黏稠者,加海蛤壳、天竹黄清热化痰;便秘者,加大黄、玄明粉泻火通腑;咯血、衄血,加白茅根、侧柏叶、三七凉血止血;双目红肿者,加龙胆草清泻肝火;胁痛者,加柴胡、郁金、桃仁疏肝活血;昏迷、抽搐者,加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止痉开窍。
3、恢复期
(1)脾气亏虚
证候:形体虚弱,咳声低微,痰多稀白,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质偏淡,苔薄白,脉沉有力。
治法:健脾益气。方药:人参五味子汤。主要药物:党参、白术、茯苓、五味子、麦冬、生姜、大枣、甘草。
若易出汗,反复感冒者,加黄芪、防风益气固表;大便溏薄者,去杏仁加煨木香、炒薏苡仁健脾渗湿。
(2)肺阴亏虚
证候:形体虚弱,干咳少痰,两颧发红,手足心热,盗汗。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养阴润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主要药物:沙参、麦门冬、玉竹、甘草、桑叶、白扁豆、天花粉。
若汗多者,加牡蛎、浮小麦敛汗护阴;便秘者,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
二、经验方
1、咳而安
药物组成:款冬花4、7克,川贝母9克,知母6克,寸麦冬9克,元参9克,天门冬9克,野百合9克,甘草3克,牡丹皮4、7克,马兜铃4、7克,枇杷叶6克,北沙参9克。
功效:滋阴润肺,止嗽化痰。
适应证:百日咳初咳期。
用法用量:共为细末,制成蜜丸,每丸重1、6克。一日总量:一岁两丸,3岁4丸,6岁6丸。
2、宁嗽汤加味
药物组成:炙紫菀9克,麦冬6克,知母6克,百部9克,款冬花9克,桔梗6克,甘草3克,海浮石9克,鲜芦根9克。
功效:清燥润肺,祛痰止咳。
适应证:痉咳期。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3、咳三号
药物组成: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12克,甘草3克,银杏6克,清半夏6克,瓜蒌仁9克,珍珠母30克,尾连6克。
功效:清热宣肺镇咳。
适应证:咳嗽喘促或百日咳。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三、适宜技术
1、敷贴法
方法一:百部、黄连、白及、麻黄、甘草各50克,芦根克,用麻油煎枯去渣,黄丹收膏,制成百部黄连膏。每次取膏适量,敷贴于气户、库房、身柱、风门、肺俞,1~2日换药一次。
方法二:大蒜适量,剥去蒜皮,捣烂备用。先洗净双脚,在脚底抹上油脂或凡士林,将蒜泥敷于双脚涌泉穴部位。每晚睡前敷,晨起除去,连敷3~5日。若脚底敷药部位起水疱则停止,起水疱者疗效更佳。
2、针灸法
方法一:肺俞(双)、大椎、合谷(双)为主穴,风池(双)、风门(双)为配穴,左右捻转,每穴捻转约一分钟即起针。对痉咳期疗效显著。
方法二:取华佗夹脊穴胸1~10、肺俞,用三棱针点刺华佗夹脊穴,出血如珠,肺俞点刺拔火罐出血3~5滴。或取天突、少商穴,用三棱针点刺少商穴出血3~7滴,天突穴出血3~5滴。每日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炎症期加刺大椎出血3~5滴,痉咳期加刺列缺穴出血3~5滴,恢复期加刺出血3~5滴。
3、食疗法
方法一:四汁饮。雪梨、荸荠、甘蔗、白萝卜各50克,捣碎挤汁,分两次服,连服5日。适用于百日咳各期。
方法二:全蝎(炒焦)研末,鸡蛋一枚煮熟,用鸡蛋蘸全蝎末食。1~3岁每次服全蝎末0、5~1克,3岁以上服1~1、5克。适用于痉咳期。
方法三:马齿苋、鹅不食草各30克,煎汤去渣,用药汤煮粥(加大米50克)。每日两次,连用5日。适用于初咳期和痉咳期。
中医学治疗方法对百日咳这种慢性病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其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副作用小,由于患此病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婴幼儿中,此类人群对药物都有一定的不适应,大量服药对今后生长发育也会有不好的影响。而中药由于药性温和,副作用小,最适合此类人群的治疗。同时既可以内服汤药又有外用法,双管齐下日见奇效。各位家长们可以试试我们推荐的中药疗法。
总结:目前,治疗百日咳的方法有很多,西医临床医学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也对此病有独到的见解,对百日咳的鉴别方法,内服治疗,外用治疗都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副作用小,适合婴幼儿患病人群的治疗。通过我们的
介绍,家长们可以针对自家患儿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我想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早日恢复健康的。
百日咳的中药治疗
本病治疗总以止咳化痰为基本原则。同时根据疾病发展不同阶段,初咳期施以宣肺降气,痉咳期治以泻肺清热,后期则给予润肺养阴之法。如此痰邪得清,肺虚得补,疾病可愈。
一、辨证选方
1.初咳期
治法:疏风宣肺止咳。
方药:风热者选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桔梗各10g,杏仁、连翘、薄荷、甘草各6g。痰多者加胆星、半夏、鱼腥草;发热重加生石膏,黄苓;风寒者选用杏苏散加减。杏仁、苏叶、前胡、茯苓、百部各10g,半夏、炒枳壳、桔梗各6g,甘草5g,生姜5片。咳痰量多可加紫菀、竹沥。
2.痉咳期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镇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生石膏20g,百部、半夏、钩藤各10g,麻黄、杏仁、川贝、胆星各6g,甘草5g。偏寒去石膏、胆星,加半夏、细辛、荆芥;肋胀痛加龙胆草、黄芩、青黛。
3.恢复期
治法:益气滋阴,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各12g,冬桑叶、生扁豆、天花粉、牛蒡子各10g,阿胶、马兜铃、杏仁各6g。久咳出血加山栀炭、侧柏炭;久咳不止加川贝母、杷叶、百部。
二、专方验方
1.百咳灵:百部20g,石胡荽20g,蜈蚣10g,侧柏叶20g,黄豆粉10g,甘草50g。取牛胆1个刺破取汁,文火煎熬成固体,研为细末。与上药共为细末混匀。1~3岁每服0.5g,3~6岁每服1g,日服3次。适用于百日咳痉咳期。
2.胆汁百部丸:鲜猪胆汁2份,百部3份,白糖25份。先将白糖加热溶化,再加入百部粉、猪胆汁,文火熬2~3分钟,去火稍冷后制成丸剂,如桐子大。1~3岁每服2丸,3~6岁每服4丸,日服3次。适用于百日咳痉咳期。医.学全在.线,提供 水煎服,每日一剂。
验方二
荷叶、红柚子皮各15克;白糖9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验方三
天门冬15克;麦门冬15克;百部根4克;瓜蒌仁6克;法半夏6克;化橘红6克;净竹茹6克。
用水毫升,煎取药汁毫升,再用水毫升,煎取药汁毫升,2次煎取药汁,合为毫升。1-3岁,分6次服;4-6岁,分4次服;7-10岁,分2次服。
验方四
沙参10克;百部(蒸)5克;天冬5克;枇杷叶(去毛蜜炙)1.5克;制半夏4克;橘红1.5克;冬花(蜜炙)5克;冰糖末15克。
上药除冰糖外共煎,加水毫升,煎至毫升,过滤。滤渣再加水毫升,煎至毫升。两次滤液合并,再温热入冰糖溶化为浆即可。每次服5毫升左右,间隙时间不限,咳频者频服。
验方五
鲜萝卜汁50毫升;薄荷霜0.04克。
取鲜萝卜(青、红皮皆可,以辣为宜)切片榨汁,再将薄荷霜研为细末投入汁内,搅匀即可。早、晚各1次,每次50毫升,凉服。
验方六
甘遂30克;大戟30克;芫花30克;面粉60克。
前3味分别用醋炒至焦黄,共研极细末,面粉炒黄,加适量水熬成糊,用前3味制成丸,如梧桐子大。1-2岁每次1丸,3-4岁每次2丸,5-7岁每次3丸,7-10岁每次4丸,每日清晨1次服下,重症可服2次。
治小儿百日咳的四个中药方
1、百部、桑白皮、杏仁各6克煎水,化入冰糖1克,分3次服。
2、天竺子(南天竹的果实)、炙百部、秦皮、河白草、腊梅花各12克
,水煎,分3次服。
3、天竺子30克、百部30克、胡桃肉60克煎水,加入冰糖60克,
分10次服下。
4、天竺子、百部、天将壳、桔梗、白前、炙紫菀各30克,制半夏、腊梅花、甘草各15克煎水,加入冰糖60克、饴糖60克、蜂蜜30克,浓缩成膏。3岁以下小儿每次用温
开水冲服1匙,4-6岁每次1匙半,每日3次。
以上中药汤剂一般需服7-10天,同时,还可配合服用中成药鸡胆片。此外,还可食用糖醋大蒜头或糖渍大蒜
头,2-3岁每日1瓣,4-5岁每日2瓣,连食数日
。
香囊疗法
通过药物对经络、穴位进行刺激,能达到健脾开胃,和胃消积的作用。
取高良姜、青陈皮、荜茇、苍术、薄荷、川椒各等量,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置于胸前,每月1剂,1月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取黄芪、炒白术、焦山楂、炒六曲、炒内金、皮硝各10克,陈皮、广木香、砂仁各6克,一起研为细末,放入布袋中,置于肚脐处,适当固定,每月换药1次,1月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