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温与暴雨交替,对呼吸道黏膜造成直接影响,常导致胸闷气短,进而引发呼吸系统问题。在冷热交替之际,更易引发咳嗽,对肺部造成严重伤害。同时,空调的使用也会干扰呼吸系统,使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入肺部,导致肺气失宣,津液无法正常输送,最终在体内积聚形成痰,并与湿热邪气共同作用,产生痰热。肺有痰热时,常伴有口干口苦、咳嗽咳痰的症状,尤其在夜间,这些症状可能严重影响睡眠质量。针对这一问题,化橘红被证实为一种有效的草药。
那么,化橘红究竟是什么呢?它来源于广东化州产的化州柚的干燥外层果皮,被誉为“化痰圣药”。值得注意的是,化州柚的果皮上覆盖着细密的茸毛,这是化州当地特有的标志。一旦这种柚子被引种到其他地方,其果皮上的绒毛便会消失,从而显著降低药效。这也进一步印证了道地药材的重要性。
在加工过程中,人们会将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化州柚果实切开,去除果瓤和部分中果皮,然后将外层果皮精心切成五瓣或七瓣,通常被称为“五爪”和“七爪”。这种独特的加工方式,不仅保留了化橘红的药用价值,还为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中医将咳嗽分为寒咳和热咳两类。热咳症状包括喉咙干痒、干咳少痰或痰色黄质黏稠,这通常是由于肺热引起的,常见于常吃煎炸、烧烤等易上火食物的人群。而寒咳则表现为咽痒、咳嗽频繁、痰液稀薄如泡沫状,多由受寒引起。化橘红草药对于这两种类型的咳嗽都有显著疗效,同时还能有效缓解抽烟喝酒对喉咙造成的损伤。对于经常需要应酬的人群,平时饮用化橘红茶不仅能解渴,还能帮助行气消滞,保持喉咙健康。
关于化橘红的历史传说:传说在明朝初期,广东省化州的一位州官身患重症,其支气管炎导致的咳嗽几乎让他难以忍受。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为他开具了涤痰汤、止咳散等中药,然而,即便是服下第一剂药后,咳嗽的症状也未见任何缓解。某夜,雨势磅礴,州官的咳嗽愈发严重,他急令仆人煎煮第二剂药。此时厨房水缸已空,仆人只得从厨房旁的金鱼池中舀取一勺水来应急。州官服下这剂用池水煎制的药物后,竟在一觉醒来后感到神清气爽,咳嗽症状显著减轻。
州官疑惑不解,为何前后两剂药效果迥异?他发现药渣中夹杂着几朵洁白的小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州官来到鱼池边查看,发现池畔生长着一棵树,树上盛开着与药渣中相同的小白花。他随即请来那位老中医进行辨认,得知这种小花正是橘红树的花朵。老中医在了解情况后,又为州官开了两剂中药,并在每剂药中加入了橘红花。令人惊喜的是,这两剂药竟然彻底治愈了州官的咳嗽。此后,橘红能治咳嗽的传奇故事逐渐传入了皇宫,化州橘红也因此声名远扬,被列为贡品。化橘红,这一神奇的草药,在中医领域里有着卓越的疗效。它不仅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还能利气治郁,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其性辛、苦、温,能够散寒、燥湿、利气、消痰,对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等症状有着显著的疗效。同时,化橘红还是治疗郁证的良药,能够有效地缓解因气、血、湿、火、痰、食等六方面因素引起的郁证。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化橘红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老佛爷的肝病医方案例中,如古方越鞠逍遥加味丸、开解六郁膏等,都离不开它的神奇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