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这一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与药材,凭借其消食、健脾、开胃的功效深受大众喜爱。然而,与其相似的两种中药材——橘红和化橘红,却常常让人混淆。这三种中药虽在名字上有所相似,但实际上,它们在来源、药用部位以及性质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首先,从来源上来看,陈皮与橘红都源自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即我们常说的橘子。而化橘红,则特指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
其次,在药用部位上,陈皮涵盖了橘络、橘白和橘红,是经过炮制的橘子果皮。橘红则是经过处理的陈皮中,去除橘络、橘白后留下的最外层果皮。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所称的“橘红”,实为陈皮经过轻微浸湿泡软后,刮去橘白并剩余的外层橘红部分。而化橘红,则是柚子的最外层果皮。
综上所述,虽然陈皮、橘红和化橘红在名字上有所相近,但它们在来源科属、药用部位以及性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鉴别这三种中药时,我们需仔细区分它们的来源和药用部位,以确保准确无误地使用。
功效差异陈皮、橘红、化橘红这三种果皮入药,均具有理气、燥湿、化痰的功效。然而,它们的功效偏重却有所不同。留白的陈皮更侧重于入脾经,擅长调理胃肠、促进消化。而去白的橘红则偏重于入肺经,其温燥作用更强,尤其在发表散寒和化痰方面表现更优,适用于感受风寒、咳嗽有痰的患者。此外,《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指出橘皮在作为中和理胃药时留白,作为下气消痰药时则去白。
化橘红则与其他两者有所不同,它并无发散之性,反而比陈皮更具凉性。同时,化橘红还具有消食、利气、消痰、燥湿等多重功效。
在古籍中,橘红的记载也经历了变化。宋代《橘录》中提到,橘皮去尽脉后即为橘红。而到了元代,《汤液本草》更是明确指出,去白的陈皮即为橘红。此外,元代脾胃学说创始人李杲也提出,留白则补脾胃,去白则理肺气的观点。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橘红和化橘红在功效上有所差异,但在某些时期的《中国药典》中,它们的记载却存在混乱。例如,在年版中,橘红的来源被记载为柚子皮,而在/年版中,其来源又变为了橘皮外皮层。这种混乱的记载直到年之后才得以纠正。
在应用这些中药时,我们也需注意一些事项。例如,陈皮虽好,但胃火、气虚、燥咳患者应慎服,且不可用鲜橘皮替代。橘红则适用于风寒咳嗽、食积伤酒等情况,但需忌烟酒辛辣,过敏者慎用。对于久咳和哮喘的患者,橘红更是首选药物,可坚持服用2-3个月以上。同时,患有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结核、肺心病等疾病的病人,应在医嘱下服用。化橘红则适合饭后饮用,但热性体质及上火者不宜,用量应适度,不可长期服用。
总之,在服用这些中药前,我们需要了解自身体质和药物性质,合理搭配饮食,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陈汤中宜用“橘红”而非“陈皮”二陈汤,这一燥湿化痰的经典方剂,自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问世以来,便被誉为“千年祛痰方”,广泛应用于多种痰证的治疗。其原方记载中明确指出,应使用橘红而非陈皮。
《本草纲目》中进一步阐释了橘皮的应用差异,指出在和中理胃时宜留白,而下气消痰时则应去白。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二陈汤的配伍。此外,《药品化义》也强调了橘红的特性,其辛香能散结,苦味能降气,是利气的重要药物。因此,在二陈汤中,橘红能够有效地降逆化痰,而陈皮则可能减弱这一功效。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二陈汤的最佳疗效,我们应遵循原方记载,选用去了白的橘红,而非陈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