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又名桑椹子、桑蔗、桑枣、桑果、桑泡儿、桑藨、乌椹,性味甘、酸、寒,归心、肝、肾经。本品为聚花果,由多数小瘦果集合而成,呈长圆形,长1~2cm,直径0.5~0.8cm。黄棕色、棕红色至暗紫色,有短果序梗。小瘦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具肉质花被片4枚。气微,味微酸而甜。
《唐本草》:单食,主消渴。
《本草拾遗》:利五脏关节,通血气,捣末,蜜和为丸。
《本草衍义》:治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
《滇南本草》: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
《纲目》: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
《玉楸药解》:治癃淋,瘰疬,秃疮。
桑葚的作用与功效
滋肾补血:阴亏血虚证(首乌延寿丹)生津润燥:津伤口渴证,消渴证化橘红用于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血虚便秘。治心肾衰弱不寐,或习惯性便秘:鲜桑椹一至二两,水适量煎服。(《闽南民间草药》)治瘰疬:文武实,黑熟者二斗许,以布袋取汁,熬成薄膏,白汤点一匙,日三服。(《素问病机保命集》文武膏)治阴症腹痛:桑椹,绢包风干过,伏天为末。每服三钱,热酒下,取汗。(《湃湖集简方》)
桑葚的服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1、《本草经疏》: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
2、儿童不宜多服。
3、咳嗽有痰者。
4、孕妇慎用。
5、糖尿病患者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