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别的菜系不同,粤菜基因之一是“药食同源”,《岭南药用植物图志》(上下册)80多万字,附图余幅,含药用植物科属个分类群,有着大家熟悉的蔬果,或只知本地叫法而不了解学名的药膳植物。作为案头的工具书,能够正规又系统了解岭南可食可治的粤菜百科,推荐这一套大部头。
《岭南药用植物图志》(上下册)的“内容简介”:
本套书选取岭南地区的道地药材、民间草药、少数民族药、引种驯化天然药物,以及具有药用价值的花卉、树木、果品、粮谷、菜蔬等余种,应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广东植物志》、《海南植物志》、《广西植物志》、《广州植物志》和《广西植物名录》等全国和地方性植物分类学典籍,查清其来源、产地与生境;参照《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广东中药志》、《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等中药学著作及《山草药指南》、《岭南采药录》、《生草药性备要》、《本草求原》、《南方草木状》等本草著作,结合作者团队数十年来对岭南中草药进行野外考察和市场调研的实践经验,梳理其学名中文正名、中文别名、性味功效、品种变迁及历史文化背景,并以简要清晰的文字和多部位、多角度的图片描述其主要识别特征。旨在为岭南基本药用植物的分类位置、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形态特征、性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个脉络较为清晰的基础资料。
全套书80余万字,附图余幅,含药用植物科属个分类群。可供中药学、中医学、本草学、民族药学、药用植物资源学、植物地理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多样性保护、农业、林业、园林园艺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和中医药、环境保护、海关等政府决策者及中草药爱好者使用。
本书得到以下基金资助:
1,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南山自然科学学术交流基金会广州市合力科普基金会2,深圳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JSGG)3,深圳市科技研发资(JCYJ)4,华研生物诗丹维格教育基金(SV-Y)5,九天绿教育基金(课题号:JTL-JY)
《岭南药用植物图志》(上下册)的“作者简介”
蔡岳文:广东省中药研究所主任中药师,南药研究室原主任。长期从事药用植物分类与鉴定、中药资源、中药材引种栽培及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硏课题多项。主编、参编巛南方药用植物图鉴》、《药用植物识别图鉴》、《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等多部专著及教材。在岭南药用植物资源与分类方面的硏究积淀深厚。
马骥: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南粵优秀教师。兰州大学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博士后。长期从事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的教学和科硏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草药鉴定与资源。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和教学课题10余项,发表有关中草药资源与鉴定方面的学术论文余篇,主编、参编专著9部。主持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课3项。创建“岭南药用植物园”、“岭南药创新教学硏究平台”等教学和科普系列网站。
唐旭东: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员,深圳市创新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兰州大学理学博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医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及天然药物的开发应用。主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获得发明专利6项。近期正在主持道地药材数据库构建及岭南中草药基因组学硏究。
徐晔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研究员。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长期从事花卉文化及观赏植物硏究与开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观赏植物分类及应用。获得省部级科硏成果奖4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余篇。出版专著60部,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PPBC摄影师,创建“花卉图片信息网”等科普网站。兼任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常务理事、广东花卉杂志社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兴兴:南方医科大学副教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长期从事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鉴定与药材显微构造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和教学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6部。参与广东省精资源共享课和视频课3项。为“岭南药用植物园”、“岭南药创新教学研究平台”等教学和科普系列网站的主要建设者之一。
刘传明:南方医科大学副教授。全国中药标本馆委员会理事。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期从事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的品种鉴定与质量评价。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和教学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5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课3项。为“岭南药用植物园”、“岭南药创新教学硏究平台”等教学和科普系列网站的主要建设者之一。
张宏伟:南方医科大学副教授,中山大学生物学硕士。长期从事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资源、微构造及比较鉴别。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和教学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5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参与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课3项。为“岭南药用植物园”、“岭南药创新教学研究平台”等教学和科普系列网站的主要建设者之一。
袁立霞: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广东省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州省虚证与老年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基金1项,中医管理局课题2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收录3篇,主编出版专著8部,发明专利4项。长期致力于中医药对亚健康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擅长免疫风湿性疾病、脾胃系统疾病及妇科疾病的调理与治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肖培根于年8月27日所作的“序”:
《岭南药用植物图志》,是以图志的形式总结了岭南人民用药用植物来防疾病,维护健康的一部专著。
岭南,原是唐代行政区岭南道之名,指中国南岭之南的地区,在传统意义上是指越城、骑田、大庾、都庞、萌渚五岭以南的地区,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广东、海南两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岭南是中国一个特定的环境区域,其地理和人文环境极具特色,不仅是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传统中医药文化和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医学着眼于当地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勇于吸收民间医学经验和外来医学新知,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药材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医家风格和用药习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岭南中草药保存了传统中药的优良种质資源,扩展了民间草药的种类与功效,促进了多民族医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
《岭南药用植物图志》编写团队选取岭南地区常用的道地药材、民间草药、少数民族药、引种驯化天然药物,以及具有药用价值的花卉、树木、果粮谷、莱蔬等余种,梳理了其学名、正名、别名、性味功效、品种变迁及历史文化背景,并以简要清晰的文字和多部位、多角度的图片描述其主要识别特征。全书80余万字,附图余幅,含药用植物科属个分类群。
该书是岭南的一部地方性药用植物图志及区域性植物分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农、林、园艺、环保、医药、轻工业等生产部门硏究利用植物资源、鉴定植物种类、培训相关技术人员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面对粵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历史机遇的今天,岭南中草药具有的共同历史价值、医疗价值和保健价值,将为传统医药和民族医药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欣慰之余,乐为之序。
《岭南药用植物图志》的“前言”:
岭南位于我国最南端,主要包括广东、海南两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属热带一亚热带气候。岭南医学着眼于当地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勇于吸收民间医学经验和外来医学新知,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药材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医家风格和用药习惯,成为祖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中草药是中华本草园的重点园区之一。它保存了传统中药的优良种质资源,扩展了民间草药的种类与功效,促进了多民族医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丰富了岭南地区人民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
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历史机遇的今天,需要充分认识保护岭南中草药历史价值和保健价值的紧迫感与重要性,实现岭南中草药的可持续发展。
1,岭南的自然环境和药用植物资源
1.1,岭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岭南是指五岭以南地区,主要包括广东、海南两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峰组成,大体分布在福建、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湖南和江西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南部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也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
岭南地表起伏不平,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海岸曲折,岛屿众多,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大陆部分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分地面海拔m左右。热带代表性土壤—红壤,主要分布于海南和雷州半岛;南亚热带代表性土壤—砖红壤性红壤,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南部,桂西等地,一般在海拔m以下的低山丘陵上。其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及赤道热带珊瑚岛植被。
岭南河流众多,具有流量大、含沙少、汛期长、径流量丰富等特点,这些河流绝大多数源自岭南西北部、北部和东部的崇山峻岭中。岭南最大的河流珠江,是中国第五长河,流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
岭南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夏长冬暖,属于热带、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超过20℃,居全国之冠;年降水量~0m,是全国雨量最充沛的地区,且降水强度大,台风暴雨频繁。岭南的热带自然景观突出,植物种类丰富,以热带区系汋主,仅髙等植物有种以上。以桃金娘科、樟科、番荔枝科、龙脑香科、棕榈科等为特色,并保存了大批古老的科属,不少种类列为国家保护和珍稀物种。属于华南药用植物区系。
1.2,岭南的药用植物资源
岭南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物种丰富、生境多样的天然药用植物资源库。据有关资料统计,岭南地区有药用植物4种以上,占全国药用植物资源的36%。广西约种,分属于科;广东约2种,分属于科;海南约种,含许多特有种类。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药用植物科属种。罗浮山有药用植物余种。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岭南人民积累了有关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采集、分类、栽培、养殖和防病治病等方面的丰富经验。经过去伪存真、优胜劣汰、择优而立的历史性筛选,巴戟天、何首乌、鸡血藤、广陈皮、广佛手、化橘红、广金钱草、广藿香、广地龙、肉桂、胡椒、槟榔、草豆蔻、阳春砂、益智、高良姜等品质优良的传统中药,被公认为“岭南道地药材”。
成功引种驯化了丁香、胡椒、马钱子、檀香、诃子、云木香、安息香等进口药材。近年来,胡椒、沉香、番石榴等在岭南地区都已有一定规模的栽培。这些新兴品种的增加与岭南草药的应用和发展,不仅为保障当地人民的健康做岀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丰富了祖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宝库。
岭南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善于吸收民间医学经验,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药材资源,不断扩大新药源,增加新品种。为数众多、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的岭南民间草药,如今已走进了岭南各地的中药店堂,医院中药房和中药店堂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特色。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岭南中草药的应用和传播促进了多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促进了民族民间医药的发展,进而丰富了岭南医药学。岭南中草药有许多种类与少数民族药同源或相互交叉的现象,例如:《中华本草(藏药卷)》所记载的木棉花、蒲桃等3种藏药与岭南中草药同源,且岭南皆有出产。不少岭南药用植物同时又是宝贵的经济植物,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岭南盛产的水果、蔬菜及粮食作物等,也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岭南药用植物图志》编写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机遇
2.1,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依据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湾区经济”概念正在从设想走向实践。粤港澳大湾区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个城市,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区组成,所涉及的行业包括了基建、能源、金融、互联网、传统制造业、新兴农业、大健康产业等。而在建设粵港澳大湾区中,岭南中医药资源与文化横跨了大健康、新兴农业和互联网等多个行业,与整合提升功能定位、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打造健康优质生活密切相关。
2.2,科学资料的准备
本套图志编写所涉及的植物分类学资料已经非常完备,除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等全国性的植物分类学典籍之外,岭南地方性的植物志、植物名录等也基本出全。
《广东植物志》(1~9卷),记载广东及海南野生和习见栽培的维管植物共科属种43亚种变种(其中,蕨类植物58科属种25变种),插图幅,总字数近万字。
《海南植物志》(1~4卷),收载海南野生和习见栽培的维管植物科属种7亚种变种12变型。
《广西植物志》尚未出全,但《广西植物名录》已先行出版,收录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野生及常见栽培的维管植物科属种(含种下等级)。其中,本土植物有科0属种,特有植物种,常见栽培植物种,归化种67种。
《广州植物志》记载广州市内和郊区的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科属种80变种。其中,约种是由国外引入栽培的。特别是对20世纪50年代,广州生草药铺出售的岭南习用药材的记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中国植物志》、《广东植物志》和《海南植物志》的电子版及《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和《中国自然标本馆》(CFH)均可使用。上述资料为《岭南药用植物图志》的编写提供了坚实而丰富的科学依据。
2.3,历史资料的准备
本套图志编写所涉及的本草学资料包括两部分是《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和《中药志》等大型国家本草学典籍;二是与岭南本草相关的一系列区域性本草文献,如:民国时期胡真的《山草药指南》、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清代何克谏的《生草药性备要》、赵其光的《本草求原》、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等,以及近几十年来出版的地方性相关著作、辞书、手册或名录等,如《广东中药志》、《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澳门常见中草药》、《岭南本草》、《岭南本草集锦》和《岭南采药录考证与图谱》等。对于上述资料的认真梳理,为《岭南药用植物图志》的编写提供了脉络清晰的历史框架。
2.4,编写团队的相关研究基础与成果
编写团队在岭南本草资源与鉴定方面,开展了数十年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其研究人员有的一生专注于岭南本草,有的具有在多个不同生境中进行药用植物资源考察的经验,有的擅长宏观分类,有的擅长微观鉴别,还有的拍摄了数千张精美图片。整个团队在教学、科普教育、网站建设、图书出版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建设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学和岭南中草药资源与文化3门省级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创建岭南药用植物园、岭南药博物馆、岭南药创新教学硏究平台、花卉图片信息网等9个教学和科普网站,出版《岭南本草集锦》、《〈岭南采药录〉考证与图谱》、《药用植物识别图鉴》、《南方药用植物图鉴》等多部相关图书。
2.5,图书出版背景
广东科技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之一,以弘扬科学精神,铸造文化精品为使命。主要出版方向包括:高水平学术专著、西医类图书、中医类图书、大农业类图书、生活休闲类图书和教育类图书等,有多种图书分别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出版的《岭南中医药文库》(共种图书)列人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中草药系列”“经络穴位图解系列”“养殖类、种植类图书系列”“饮食食疗系列粵菜食谱系列”等图书,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市场影响力,双效俱佳。
作者团队与广东科技出版社已有多年的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已出版了《常用中草药识别应用图谱》、《〈岭南采药录〉考证与图谱》等3套7本图书。
3,《岭南药用植物图志》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3.1,第一部地域特色鲜明的岭南中草药资源志
植物志的编撰和出版,标志着一个国家与地区植物学基础研究的水平,是植物学各相关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类专著。同理,中草药资源志的编撰和出版,标志着个国家与地区天然药物基础研究的水平,是天然药物资源学各相关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类专著。
《岭南药用植物图志》的选题特点是:地理位置清晰,地域特色鲜明。不同于般的全国性、南方、北方或各省区地域范围的中草药手册或资源志。在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上,以五岭以南为界限,包括广东省和海南省的全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及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就药材品种或植物分类群而言,涵盖了品质优良的岭南道地药材、引种驯化成功的外来药、疗效确切的岭南民间草药与民族药,以及具有药用价值的花卉、树木、果品、粮谷、菜蔬等余种,涉及药味上千种,因而成为岭南地区第一部地域特色鲜明的中草药资源志,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为岭南传统医药和民族医药的资源整合、功能定位、协同发展等提供第一手资料。
3.2,第一个直接采用经典分类学方法构建的岭南本草信息库
《岭南药用植物图志》编写方法引经据典,单刀直入,直接引用《中国植物志和岭南区域性植物典籍的原文献,对岭南地区常见的道地药材、民间草药、民族药外来天然药及具有药用价值的花卉树木、谷果蔬菜等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考证,查清其来源、产地、生境、经济价值、应用实况等,凡模式标本产地在岭南区域内的均加以注明。以《中国植物志》为基准,了解该物种在我国的总体分布状况;以《广东植物志》《海南植物志》《广西植物志》《广州植物志》等为基准,熟悉该药材在岭南的生长习性;摘录了许多地方性植物志中对药材的品种记载及当时、当地药市情况的精彩描述。
将所有分类学文献精要置于项下,本草学文献精要置于项下,卷、期、册及页码等清楚准确,最大限度减少内容的重复,使读者对原文献,特别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一目了然,便于对比分析,打通二者之间的学术壁垒,构建一个简要的岭南本草信息库。
3.3,一次对岭南区域性本草资料的系统总结和历史回顾
本套书以《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为主要依据、认真査阅了岭南本草相关的一系列历史文献,包括民国时期胡真的《山草药指南》、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清代何克谏的《生草药性备要》、赵其光的《本草求原》、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以及近几十年来出版的地方性中草药相关著作、辞书、手册、名录,如《广东中药志》、《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岭南本草》等。结合研究团队数十年来野外和药材市场的实地考察经验,在编辑出版《岭南本草集锦》和对萧步丹撰写的《岭南采药录》中的药材进行逐个考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岭南药用植物的基本种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梳理其学名、中文正名、中文别名,考证其品种来源和历史变迁,描述其主要鉴别特征、药用部位、性味功效,并对相关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综上所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岭南药用植物图志》的编写,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岭南区城性本草资料的一次系统总结和历史回顾。
4,一套简便实用的岭南中草药鉴别手册
在本套书的编写体例中,每一药物均设有一项。这些特征的描述既不是植物志中形态特征的简化,也不是中草药手册中原植物记载的照搬,而是按照实际工作中查找植物检索表所需的关键词选取,又注意到层次清楚、文字简练。
特别是对叶序类型、叶的大小、花序类型、花被形态、雄蕊数目、子房位置、果实类型等关键词,逐一标明。即使有些性状在植物志相关种的描述中已被省略,也要从其属的特征或科的特征中重新找回,从而使得读者可以把《岭南药用植物图志》当作本岭南中草药鉴别手册来使用,不仅有利于初学者掌握,也有利于基层工作人员解决实际问题。
3.5一本岭南中草药和植物爱好者的科普图集
《岭南药用植物图志》全书共附图幅,均为本书作者拍摄,版权所有。每本草所采用的图片尽可能包括生境图、植物特征图,特别是花、果、叶的局部器官图,部分种类还附有药材或饮片图,解决了通常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侧重生态景观图和植物特征图,中草药图鉴、图集偏好药材和饮片图所产生的缺憾。
全书所采用的图片像素高,清晰度好,在尽可能反映原植物特征的基础上,又有定的艺术美感。对于岭南中草药和植物爱好者来说,它不仅是一本高颜值的科普图集,而且在欣赏大量植物、药材和生境图片的同时,可以系统地学习植物分类学和中草药学知识。
《岭南药用植物图志》的“编写说明”:
本套书选取岭南地区的道地药材、民间草药、少数民族药、引种驯化天然药物,以及有药用价值的花卉、树木、果品、粮谷、菜蔬等余种,应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广东植物志》、《广西植物志》、《海南植物志》、《广州植物志》和《广西植物名录》等全国及地方性植物分类学典籍,查清其来源、产地与生境,参照《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广东中药志》、《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等中药学著作与相关研究论文,结合作者团队数十年来对岭南中草药进行野外考察和市场调查的经验,梳理其正名、别名、性味功效、品种变迁及历史文化背景,并以简要清晰的文字和多部位、多角度的图片描述其主要识别特征。
2,本套书将所有分类学文献精要置于项下,本草学文献精要置于项下,列清卷、期、册及页码,并尽可能减少内容的重复,使读者对原文献,特别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能够一目了然,便于分析对比。
3,本套书中以《中国植物志》为基准,了解该物种在我国的总体分布状况。以《广东植物志》《广西植物志》《海南植物志》和《广州植物志》为参考,熟悉该药材在岭南的生长习性。以《中华本草》为基准,掌握其基本功效。并参看《广州植物志》、《广东中药志》、《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等多种文献资料,以及研究团队数十年来对岭南中草药进行实地考察和市场调查的情况,进行系统的整理。
4,本书中文药材名的选取原则是尽可能采用岭南习用药材名。当《中华本草》记载与岭南习用药材名不同时,采用岭南习用药材名,并注明《中华本草》所用名。例如:桑科榕属Fcs楂物粗叶榕Pioushirta∨ah
以根入药,《中华本草》以五爪龙为正名收载,别名五指毛桃、牛奶木、土黄芪等。如本套书药材名选取五指毛桃,一方面因为“五指毛桃”在岭南用得更为普遍,另一方面避免了与旋花科番薯属Ipomoea植物五爪金龙Ipomoeacairica(L.)Sweet混淆。
5,《中国植物志》或其他地方志的起页码,在某一分美群需要涉及其属的描述时,含其属的描述的页码。《中华本草》中,凡一味中草药若涉及多个药用部位时,起止页码包括其多个药用部位描述的页码。
6,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代植物分类系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了便于不同专业的读者查找,本套书科的范围仍然沿用《中国植物志》中文版,若与地方植物志不同时,以《中国植物志》为准;若与《中华本草》不同,仍以《中国植物志》为准。
但考虑到本套书的主要读者是中药学工作者和中草药兴趣爱好者,在科的排列顺序和每科中药材的排列顺序上,则以《中华本草》为准。
例如:薤白AlliummacrostemonBunge《中国植物志》置于百合科(第十四卷,65~页),而《广东植物志》(第五卷,页)置于石蒜科,本套书仍置于百合科。又如:八角IlluciumverumHook.F.《中国植物志》置于木兰科(第三十卷,第一分册,第~页),而《中华本草》置于八角科,本套书仍置于木兰科。龙舌等《中国植物志》置于石蒜科,《中华本草》分别置于龙舌兰科和仙茅科,本套书仍置于石蒜科,但药材的排列顺序同《中华本草》。
7,当药材名与植物名不同时,以《中国植物志》所记载植物名为准,将药材名置于括内。例如:秤星树(岗梅根)、铁冬青(救必应)、肾茶(猫须草)等。当岭南习称与植物名不同时,以《中国植物志》所记载植物名为准,将岭南习称置于括号内。例如:黄瓜(青瓜)、丝瓜(水瓜)、布渣叶(破布叶)等。并在索引中一并列出。
8,本套书分上、下两册岀版,共附图余幅,均为本书作者团队拍摄,版权所有。
每一本草所用图片尽可能包括植物整体图,花、果或叶的局部器官图,部分中草药还附有药材或饮片图。所采用图片不仅像素高,清晰度好,在尽可能反映原植物特征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艺术美感。
书名:《岭南药用植物图志》(上下册)(延伸读物17)作者:马骥、唐旭东(主编)分类:教材、文典、专著、文史、文献、图鉴、食材、画册、药膳、食疗ISBN:-7--8-4出版:广东科技出版社年份:字数:68.8万字原价:元人民币
(注:书中记述的食材和烹法,为当时的资料。读者在阅读和学习时,应以遵守所在地区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为基本)
已发布的图书目录:
,《岭南药用植物图志》(上下册)(延伸读物17),《粤菜诗韵—何世晃作品》,《新潮广东菜(二)》,《广东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大厨物语.鲜味:蔬食斋随笔续集》(延伸读物16),《第三届全国分子厨艺烹饪大赛作品集》
,《新潮广东菜(一)》,《中国家乡鸡:中国岭南鸡种源研究及食肆的开发》,《巧制广东菜》,《中国地方鸡种种质特性》(延伸读物15),《中国米食》,《岭南水果香》,《广东优稀水果图谱》,《草木甘凉—广东凉茶》,《寻乡问食—广州特色农产品》,《葡萄酒宝典》
,《广东名点(二):广州泮溪酒家保健、卡通点心》,《广东名点(一):广州泮溪酒家像型点心》,《大厨物语.土味:蔬食斋随笔》(延伸读物14),《满汉全席之进宫》(延伸读物13),《老池食谱》,《此味只应天上有—钟洁玲快乐美食之旅》,《粤式酒楼名厨名菜》,《潮汕的原味时光》,《佛山饮食文化》,《粤菜万花筒》
,《中山特色菜》,《中国正宗潮菜第四册:甜品菜肴类》,《中国正宗潮菜第三册:果蔬素菜类》,《中国正宗潮菜第二册:家禽家畜类》,《中国正宗潮菜第一册:水产类》,《满汉全席菜谱(师爷书法)》(延伸读物12),《顺德名厨(第一辑)》,《广州蔬菜品种志()》,《广东清润糖水》,《漫话〈闲情偶寄〉》(延伸读物11)
,《鼎爷厨房2:怀旧风味撚手菜》,《鼎爷厨房1:家传粤式手工菜》,《种草吃》,《广东滋补糖水》,《黄振华经典粤菜技法》,《广东四季糖水》,《零副作用养生疗法—佘自强疗效植物手册》(延伸读物10),《广东名酒家特色菜:广州泮溪酒家名牌菜(二)》,《广东名酒家特色菜:广州泮溪酒家名牌菜(一)》,《大自然的食谱:米其林大厨的调味魔法》(延伸读物9)
,《蔡澜食材字典续编》,《蔡澜食材字典》,《四季饮食调理》,《罗坤点心选(1-4辑合订本)》,《罗坤点心选》(第四辑:筵席点心),《罗坤点心选》(第三辑:星期美点),《罗坤点心选》(第二辑:四季点心),《罗坤点心选》(第一辑:蔬果类点心),《花花菜》,《粤菜海鲜大全》
,《家有润田—都市菜园栽培实用指导手册》(延伸读物8),《潮菜心解—种潮汕味道》,《漫话〈随园食单〉》(延伸读物7),《北京饭店的广东菜》,《广州蔬菜品种志()》,《万家粤菜一本通》,《菜谱:中外海鲜四百味》,《筵席设计及菜单书法》,《粤菜精华(:水产禽鸟野生动物)》(许衡纪念周),《粤菜精华(:鸡鹅鸭牛羊猪)》(许衡纪念周)
,《粤菜精华(:分类菜谱)》(许衡纪念周),《粤菜精华(:星期菜谱)》(许衡纪念周),《粤菜精华(:名菜新篇)》(许衡纪念周),《粤菜精华(;续二:家庭菜谱)》(许衡纪念周),《粤菜精华(;续一:食林随笔)》(许衡纪念周),《粤菜精华()》(许衡纪念周),《肴馔全书()》(许衡纪念周),《杂谈饮食()》(许衡纪念周),《食谱丛谈(、)》(许衡纪念周),《粤菜存真(油印版)》(许衡纪念周)
,《舌尖上的素食养生-饮品、小炒、凉拌》99,《舌尖上的素食养生-汤粥、蒸煮、焖烧》98,《中药活用图典》(延伸读物6)97,《忠哥靓汤-24节气养生靓汤》96,《广东特产风味指南》95,《肚大能容》(延伸读物5)94,《越秀美食》93,《广州蔬菜品种志()》92,《广东客家菜》91,《顺德菜精选》
90,《粤菜诗集-常见粤菜的制作方法和技巧》89,《潮菜天下》(上下册)88,《粤菜之味》(《寻味广东》丛书)87,《寻味广州》(《寻味广东》丛书)86,《靠海吃海》(《寻味广东》丛书)85,《靠山吃山》(《寻味广东》丛书)84,《粤菜传奇》(《寻味广东》丛书)83,《百年老店》(《寻味广东》丛书)82,《广式糕点()》81,《鲜入为煮》
80,《香港海味》79,《南方甜品》78,《耕馀话蔬》77,《新荔枝湾食谱》76,《餐桌上的世界史》(延伸读物4)75,《何世晃经典粤点技法》74,《百变靓汤》73,《广东点心教材()》72,《广东点心(中级技术教材)》71,《中国小吃(广东风味)》
70,《广州点心技术培训教材()》
69,《粵菜荟萃》68,《广州点心教材()》67,《食帖.面的奥义》(延伸读物3)66,《广州点心()》65,《广东菜:烹调技法》64,《广东菜:料头、汁和芡》63,《风味人间》(延伸读物2)62,《广州菜三百款》61,《寻味顺德.美味相传》
60,《寻味顺德.匠心独运》59,《寻味顺德.乡土之源》58,《中国菜谱.广东》()57,《广东美食》56,《兰斋旧事与南海十三郎》55,《广东食材广东味》54,《品味容桂》53,《广东菜》(、、、版)52,《粤菜烹调教材(上下册)》51,《品“味”随笔—彭树挺40年酒店餐饮拾零》
50,《白天鹅宾馆厨艺经典》49,《味的世界史》(延伸读物1)48,《西关风味趣闻》47,《菜谱:鸡味》46,《粤菜烹饪(中级技术教材)》45,《斗门味道》44,《粤菜烹调初级技术教材(试用)》43,《北京谭家菜》42,《粤菜烹调技术培训教材()》41,《粤菜烹调教材()》
40,《台山美食》39,《食典寻源—顺德名菜的美味故事》38,《潮州菜谱》37,《珠三角特色菜(广东风味)》36,《烹调、点心初级技术(试用教材)》35,《饮和食德—老店老铺》34,《粤菜烹饪(澳门)》33,《粤菜烹饪()》32,《岭南酒文化与广东石湾酒厂集团发展史》31,《岭南饕餮-广东饮膳九章》
30,《现代潮菜-一代食侠林自然菜谱精选》29,《开平食志》28,《饮和食德-潮菜的传承与坚持》27,《美极顺德-三天两夜寻味攻略》26,《广式烧腊.柱侯菜谱》25,《广东吉祥菜》(正版)24,《广东烧卤》23,《食在广州》22,《客家风味点心制作工艺》21,《广东吉祥菜》
20,《客家风味菜烹饪工艺》19,《讲食集》18,《潮式风味点心制作工艺》17,《塘鱼百味》16,《潮式卤味制作工艺》15,《顺德原生美食(下册)》14,《潮式风味菜烹饪工艺》13,《顺德原生美食(上册)》12,《广式点心制作工艺》11,《岭南美食传奇》
10,《广东烧腊制作工艺》9,《家乡滋味-番禺乡土美食漫谈》8,《粤菜师傅通用能力读本》7,《厨房佬的不败哲学》6,《广府风味菜烹饪工艺》5,《粤点诗集八十首》4,《粤菜溯源录》3,《广东省“粤菜师傅”工程培训教材》2,《食在广州-岭南饮食文化经典》1,《美味求真》
粤菜图书馆感谢掷金支持“粤菜图书馆”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ajuhonga.com/hjhgx/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