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化橘红 > 化橘红功效 > 正文 > 正文

陈皮橘红与化橘红药典上的多种药材介绍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3/11 10:12:13

版药典上的橘红与陈皮

基源: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皮。在秋末冬初果实成熟后采收,经过晒干或阴干处理。含量:本品按干燥品计算,橙皮苷的含量不得少于7%。值得注意的是,与其同源的陈皮在药典中的橙皮苷含量要求则更高,不得少于0%。性味与归经:橘红味道辛、苦,性质温,主要归入肺、脾经。功能与主治:橘红主要用于理气宽中、燥湿化痰,适用于咳嗽痰多、食积伤酒以及呕恶痞闷等症状。用法与用量:一般建议用量为3~0g。贮藏:需将橘红置放在阴凉干燥处,并注意防蛀。基源:陈皮来源于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及其栽培变种,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通常在成熟果实中剥取果皮,经过晒干或低温干燥处理。性状:陈皮常被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时呈不规则片状,厚度在~4mm之间。其外表面呈现出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则是浅黄白色,粗糙并附有黄白色或黄棕色的筋络状维管束。含量:陈皮的橙皮苷含量按干燥品计算不得少于5%。而广陈皮则需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其中橙皮昔的含量不得少于75%,同时川陈皮素和橘皮素的总量也不得少于40%。炮制与性状:经过炮制的陈皮呈不规则的条状或丝状,其外表面依然保留着橙红色或红棕色的特征,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则是浅黄白色,粗糙并附有黄白色或黄棕色的筋络状维管束。气味芳香,味道辛、苦。性味与归经:陈皮的味道苦、辛,性质温,主要归入肺、脾经。功能与主治:陈皮主要用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对于胸腹胀满、食少吐泻以及咳嗽痰多等症状有疗效。

橘红:3~0g。化橘红:3~6g。

橘红与化橘红均需置阴凉干燥处,并注意防蛀。

版药典上的化橘红

化橘红源自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外层果皮。其中,前者常被称为“毛橘红”,后者则被称为“光七爪”或“光五爪”。这些果实在夏季未成熟时采收,经过沸水略烫后,果皮被割成5或7瓣,去除果瓤和中果皮部分,再压制成形并干燥。

化橘红按干燥品计算,其中柚皮苷的含量不得少于5%。

化橘红味道辛、苦,性质温,主要归入肺、脾经。

化橘红主要用于理气宽中、燥湿化痰,对于咳嗽痰多、食积伤酒以及呕恶痞闷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橘红和化橘红在药性和功效上有所相似,但它们的来源和加工方式却有所不同。历史上,化橘红的兴起也使得橘红的来源得以扩展,包括化州柚皮和柚皮等。然而,由于传统的橘类橘红加工繁琐且功效不及柚皮或化州柚皮,因此市场供应逐渐减少。在年的《药典》中,橘红和化橘红被正式分为两种药物,分别来源于不同的植物种类。化橘红的来源并非仅限于化州柚或柚的外层果皮。实际上,未成熟的果实经过干燥后切片入药,是一种更为普遍的做法。值得注意的是,柚子类的化橘红在历史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据清代江世琳在《橘红辨》中所言,化州所产的橘红因其利气化痰的功效而被医家珍视。同时,清光绪版《化州志》也记载道,化州橘红在治疗痰症方面效果显著,真品甚至可值千金。然而,由于正宗化橘红的产量有限,因此周边地区如广西所产的柚皮也被当作化橘红使用,这一做法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ajuhonga.com/hjhgx/12747.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化橘红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