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年公历的7月7日或8日开始,太阳到达黄经°时为小暑。从字义上来讲,“暑”即“热”,说明小暑时气候炎热。此时天气虽然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
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炎热,降雨增多。进入小暑,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1
在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
小暑过后,正逢“三伏天”的头伏热浪袭来。很多地方有“小暑吃藕”的习俗,因藕有开胃的作用,适合夏天食用。
小暑习俗:
1--小暑“食新”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
2--苦夏吃藕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含量也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效。
2
小暑时节炎热,人体消耗大,所谓“无病三分虚”,会有精神疲惫、口苦苔腻、胸腹胀闷等征象,所以此时强调解热防暑,补充体力。
中医认为,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明显,夏季养生的关键词是清燥解热,养生一定要过五关、喝三汤,健康一夏。
过五关:
1--湿热关
夏天多暑多湿,人往往感到头重脑疼,则容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而言,夏季要多注意保养,以防咳嗽、气管疾病的反复发作。
对策:饮食要清淡,便于消化。要多食用消热利湿的食物,比如绿豆粥、红小豆粥等,用冬瓜与莲叶、薏米烧汤喝,也是清湿热的清凉饮料。
2--饮食关
夏日饮食不宜过饱,通常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注意全面、均衡的营养搭配,不可挑食。有些人受天气影响,食欲不振,则可以吃得稍微清淡些。夏季应多食用低糖、低盐、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的食物,尽量少吃辛辣、油炸的食品。
对策:适宜夏季食用的有:冬瓜、白萝卜、番茄这类化湿通淤、有助于改善肠胃功能的食物;可饮决明子茶、大麦茶、菊花茶、苦丁茶、绿豆汤等。
3--养阳关
暑天易伤气,出汗过多,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人就容易伤津脱液。免疫机能一旦下降,感冒、肠胃疾病往往乘虚而入。
对策:调节好体温和室温间的差别,且房间内外温差不能太大。室温保持在27度℃,不宜太低。切忌因贪凉而引发各种疾病。
4--情绪关
夏日天气炎热,情绪容易波动,导致血压上升,心脏负担加重,心绞痛等疾病容易发作。值得一提的是,情绪波动过大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的紊乱,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也与情绪有很大的关联。
对策:有意识地调节情绪。原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患者在夏天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情,降低疾病发作的风险。
5--健身关
不少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由于夏天出汗多就懒于运动了。其实夏日仍需维持适量的运动,但要注意不应在阳光下运动。同时,由于夏天运动出汗量更大,对排毒有好处,但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对策:短距离的游泳、瑜伽等是最适合酷暑时节的运动,可以起到平心静气、缓解压力的作用。
喝三汤:
1--山楂汤
山楂片若干、酸梅50克,加水煮烂,放入白菊花,烧开后捞出,然后放入适量白糖,晾凉饮用。可消食健胃、活血化淤。
2--陈皮绿豆粥
陈皮健脾开胃,绿豆清热解毒。在煮之前需以温水浸泡2-3小时,让它充分吸收水分,绿豆最好也浸泡12小时,然后加入小量陈皮一并煮粥即可。
3--荷叶茯苓粥
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50克,白糖适量。先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将白糖入锅。有清热解暑、宁心安神的功效。
(版权免责声明:上述文章文字及其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华红.化橘红
化痰止咳,健脾润肺
化州橘红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
“化橘红辛、苦、温、归肺脾经,
具散寒、燥湿、利气、消痰功能,
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
食积伤酒、呕心痞闷。”
常年久咳或哮喘服用化橘红
可起固本培元之效,
从根本之病源进行调理,
坚持服用并逐渐调理方可见效。
现代研究证明,
化橘红富含黄酮类成分,
具有明显的化痰止咳、理气平喘作用,
素有“南方人参,一片真者值一金”的美誉。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ajuhonga.com/hjhgj/9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