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某,女,1岁。曾患脑膜炎,经治疗后已愈,遗有呃逆一证,伴不欲饮食。前医以为温病伤阴,用五汁饮及叶氏益胃汤等,反添胃中发凉之症。舌苔白略腻,脉弦无力。此胃脘阳虚,津聚为饮,内挟肝气上逆所致。旋覆花9克代赭石6克生姜15克党参6克半夏9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服药三剂后,呃逆止,胃冷除而饮食增。方中又加茯苓15克,陈皮9克调治,四剂而安。
解说:温热病后期,虽然以伤阴为多见,但也不乏胃气受损者。呃逆而不欲饮食,反映了胃气虚弱而上逆,仲景之法,用糜粥调养,日久之后中气渐复而病能自愈。他医用五汁饮、益胃汤等甘寒之品,反伤中气,所以增添胃中发凉。旋覆代赭汤能调和脾胃,降逆平冲,消散痰饮,治法与病机相应,所以效如桴鼓。旋覆代赭汤的组方以旋覆花为主,花者质轻在上,有上行的特点,而旋覆花味咸又有下降的作用,能升能降,所以既能疏肝利肺,又能消散凝结之气。代赭石为矿物药,入肝经而有镇肝降逆的作用,使肝气条达下行为顺,所以用量宜小而不宜大,以免其质重直走下焦,影响疗效的发挥。从临床上看,旋覆代赭汤特别适用于妇女因情绪波动而引起的肝胃失和病变。《经方临证指南》
论:脑膜炎治愈之后,遗有呃逆证者,此是胃气不降也。首先小儿脑膜炎者,外感表闭,经阳内厥,所以高热昏迷之证也。外感表闭,加经阳内厥,必胃气不降也。外解表寒,内清瘀热,表解热泄之后,则脑膜炎自愈,而胃气不降者,即病呃逆。旋覆花汤,降胃气之逆,则呃逆自止。
胃为阳腑,而主下降,胃气下降,则太阳经气,手太阴肺气,足少阳胆气,俱随胃降。胃主下降,而外感伤寒,则太阳经气,上逆不降,则胃气也逆,即是本案病理。而手太阴肺,外主皮毛,内主收敛,皮毛外闭,肺气不敛,则胃气也逆,此也是本案病理。旋覆花代赭汤者,降肺胃之收敛也。
嗳气呃逆陈某,男,48岁。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脘痛泛恶,暖频作,偶有呃逆,苔薄白,脉弦而虚,用旋复代赭汤抑肝和胃镇逆。旋复花9克,代赭石15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炙甘草4.5克,姜半夏9克,刀豆子1克,大枣5枚,三服而安。
按:肝气犯胃,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失和降,是以泛恶暖气呃逆,本方具镇肝和胃,化痰降逆之功,故投之即应。临床常以本方加减治疗急慢性胃炎,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之嗳气呃逆诸症。《经方应用》
3膈逆欲脱——喻嘉言医案(清)治一人膈气,粒食不入,始吐清水,次吐绿水,次吐黑水,次吐臭水,呼吸将绝。一昼夜,先服理中汤六剂,不令其绝,来早转方,一剂而安。《金匮要略》云: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吾于此病分别用之者有二道:一者以黑水为胃底之水,此水且出,则胃中之津久已不存,不敢于半夏以燥其胃也。一者以将绝之气,止存一丝,以代赭石坠之,恐其立断,必先以理中分理阴阳,使气易于降下,然后以代赭得以建奇奏绩,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汤调代赭末二匙与之,才人口即觉气转人丹田矣。困倦之极,服补药二十剂,将息二月而愈。
[《寓意草》]
按语:治病之道,须明标本缓急。本案因胃虚之极而见呕吐反胃,故先予理中汤固其中气,待中气建立,再予旋覆代精汤以降胃逆。前后两方,次第井然,丝丝入扣,终令危笃之疾得奏奇验3开据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食道癌、胃癌而见上述诸症者有良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旋覆代赭汤,是有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的,都是补中和胃的,而代赭也仅十五克。先理中以分理阴阳,感觉有点复杂化了。
4呃逆——江尔逊医案邓某,男,44岁,年4月5日因右半身偏瘫、失语入院,住院号,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溢血。入院始治0余日,因呃逆不止,邀余会诊。证见频频呃逆(每分钟10余次),神志不清,目闭口开,吞咽困难,鼻饲之物均返流口腔,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沉迟有力。细阅病历:人院7日,即因神昏呃逆、便秘,赤、舌红苔老黄而厚,脉数等而以中药增液承气汤合大承气汤及紫雪丹治疗,1剂便通呃止,继服1剂,神识略清,但泄泻不止;改予固涩止泄,开窍豁痰之剂,而呃逆复作,且增呕吐;再予降逆止呕,清热化痰之法,迭进黄芩汤、黄连温胆汤及西药阿托品、灭吐灵、安定等达半月之久,而呃逆呕吐有增无减。细析此证,本缘肝木乘脾,又迭进寒凉攻伐,徒伤胃气,而致升降乖逆,有阴无阳。乃改投旋覆代赭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30g,泡参15g,炙甘草3g,法半夏10g,茯苓15g,化橘红10g,竹茹10g,厚朴15g,柿蒂1g,生姜汁匙(兑入药汁中)。服1剂,呃逆减少(约半小时1次),神志渐清,拨除鼻饲管后,亦可吞咽流汁。守方连服4剂,呃逆止,乃转治他证,及至病情好转出院,呃逆再未复作。《经方治验消化病》
原按:患者中风后出现顽固性呃逆,曾因腹胀、便秘而用攻下法收效,但越数日又呃逆不止,诸药罔效,乃因方药中缺乏护胃之品,且一派寒凉攻伐达半月之久,徒伤胃气,而致升降乖逆,有阴无阳。余改用旋覆代赭汤合橘皮竹茹汤,虽与前方无大异,然因撤除芩、连等苦寒攻伐,参入泡参、炙甘草、姜汁以温胃安中降逆,故收捷效。可见救治危重症,必须注重胃气,“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此之谓也。
摘自:江尔逊,旋覆代猪汤为主救治危重症两例[J].国医论坛,,(3):19.
论:呃逆,舌质红黄厚胎,舌红火为逆不降,胎厚为肺气不降,苔黄为气不降,而有瘀热,胃为阳腑,不降则热,所以为瘀热。此皆是胃气不降,阳火不降,则阴寒不化,所以脉沉迟有力,沉迟为脾肾之湿寒,胃气郁格不降,所以脉见有力。
本案用的是旋覆花代赭汤合陈皮竹茹汤。
5呃逆——李振华医案董某,女,69岁,年9月9日初诊。患者年初即呃逆,喉间呃呃连声,昼夜不止,两胁胀满,脘腹不舒,纳食欠佳。前医曾用丁香柿蒂散加减治之,服药多剂亦未能除。时止时发,夜坐不得卧,寝食俱劣。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气逆上冲。应疏肝解郁,降逆和胃。
旋覆花1g,代赭石15g,厚朴花1g,法半夏10g,沉香曲10g,云茯苓1g,川棟子1g,嫩小草10g,大刀豆30g,四花皮10g,炒谷稻芽各10g
二诊:服药物7剂,呃逆大减,能安然入寐,饮食亦与日俱增,脉势和缓,胸胁脘腹仍时有作胀。再依原法出入,上方去茯苓、陈皮、嫩小草、炒谷麦芽,加郁金、炒枳壳、生姜、大枣。
三诊:服药3剂,诸恙悉平。嘱原方药再进3剂,以善其后。
摘自: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李振华医案[M].北京:北京出版社,:46.《经方治验消化病》
论:证当是胃不和,升降倒行,浊气上逆,不是什么肝郁气滞。泻心汤与旋覆花代赭汤,还有瓜蒂散,都属于胃不和证,胃中虚,客气上逆证与结热证。不是什么肝郁气滞证。
这个丁香柿蒂散,很多呃逆医案,都是先用此方,后不效再用经方。看来这个柿蒂散,也算是一个验方吧。验方无效的情况下,就必须用经方,经方者,是用理论来指导辨证用药的。如旋覆代赭汤是呃逆经方,那柿蒂散就是呃逆病的经验方。
附:柿蒂散各书中的柿蒂散的配伍不同,列两条供参考。
1丁香1钱5分,柿蒂1钱5分,茴香1钱,干姜1钱,良姜1钱,陈皮1钱。
丁香、柿蒂、青皮、陈皮各等分。
购书,进群,加好友(微商广告——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