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化橘红 > 化橘红归经 > 正文 > 正文

茂名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宜有3个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6 14:01:31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复工,信宜本地大量求职招聘信息;还有房产、拼车、交友、二手车、二手物品等信息,速来!

-------------------●内容以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则是影响着一方人的成长在茂名这个好心城市又有着怎样的文化耳濡目染着我们每个茂名人呢让我们看看茂名有着哪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

01电城炒米饼

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的历史悠久

相传其起源与“岭南圣母”冼夫人有关

炒米饼被认为曾经是冼夫人军中的军粮

还流传这么一首儿歌:

“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

阿妈叫我睇龙船。”

02信宜竹编信宜市属于山区竹藤资源比较丰富让当地人可以用竹藤编织各种生活用品据《信宜县志》记载信宜竹器编织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清代当地已有竹编加工业03八音锣鼓在高州,八音锣鼓叫“八音班”在厅堂表演时也有人称“华堂班”是一种以打击乐演奏为主的民间艺术明末清初自闽南传入高州地区04信宜镇隆飘色信宜镇隆飘色又称装色民间相传飘色在当地流传近三百年也有一说认为粤西地区的飘色多源自太平天国末年当时政府禁演粤剧民间艺人改以粤剧造型巡游的形式05茂名年例年例是粤西鉴江、罗江流域村落中集敬神、酬神、祭祀、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民俗活动清代时已十分流行同时年例也是茂名人热情好客的体现年例期间茂名人会宴请朋友来到家中做客并请他们大快朵颐06化橘红中药文化相传化橘红自汉代时开始种植明万历《高州府志》载“化橘红唯化州独有”化橘红更被李时珍编入《本草纲目》明清时期曾被列为宫廷贡品07化州拖罗饼制作技艺拖罗饼是广东化州地区著名的小吃和土特产是当地民众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主要贡品据说拖罗饼乃是唐代贞观年间罗兴所创明末岭南才子陈鉴留有“情深饼相望,锣响人团圆”的诗句08缅茄雕刻高州民间艺人利用高州城西岸村一棵多年树龄、被誉为“中土无双”的缅茄树的种子进行雕刻经过多年的技术革新缅茄微型雕刻工艺已形成独有的风格在岭南民间手工艺中独树一帜

09

信宜玉雕

信宜玉雕工艺起源于信宜金垌镇距今至少已有多年的历史至今已有花色品种达六千多种还远销海内外10高州木刻画高州木刻画源起唐朝它的创作以刀代笔雕刻讲究刀法就如书画讲究笔法一样其创作过程是一刀一痕,不容有失11高脚狮相传起源于明末清初电白县城武馆师傅马德良从高耸于官庙屋脊的琉璃小狮子形象获得灵感所始创现主要分布于茂名市电白县电城镇北街和南坝楼阁村12跳禾楼相传明末清初从广西传入为起源于歌仙刘三妹的传说每年农历六、七月插秧完毕便择吉日在晒谷场搭起禾楼唱起禾楼歌,跳起禾楼舞13单人木偶戏单人木偶戏因行头小巧简单一个戏箱可装完一根扁担即可挑去表演故民间又称扁担戏是明万历年间由福建传入粤西的杖头木偶的主要表演形式14冼夫人信俗冼夫人信俗早在明朝嘉靖年间《重修谯国冼氏庙碑》中就有相关记载民间祭祀以各地冼太庙举行的庙会祭祀活动为主15高州木偶戏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百年来高州木偶戏广泛流传于高州的各个村寨16跳花棚明朝末年跳花棚已在化州流传化州跳花棚是傩舞的一种表演样式在每年农历十月小雪至大雪期间择日举行茂名整整有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猜对了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部分因为时代的变迁开始面临失传的问题希望这些东西都能传承下去因为他们见证着茂名的历史这1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你比较喜欢哪个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来源:南方+

可报料网站:信宜玉都风情网(网址:.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ajuhonga.com/hjhgj/58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化橘红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